重㝛幽栖寺

南山东面最孤鶱,拄杖时攀问法源。

绀宇中临千嶂小,黄梅旁出一枝尊。

春阶雨歇才悬榻,夏院阴成又扣门。

深洞了无来去迹,只馀石溜滴苔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再次探访幽栖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庄严,以及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联“南山东面最孤鶱,拄杖时攀问法源”,开篇即点明了探访地点和方式,以“孤鶱”形容山之高峻,暗示了寺庙位置的隐秘与独特,而“拄杖时攀”则体现了诗人对探索未知的执着与虔诚。

颔联“绀宇中临千嶂小,黄梅旁出一枝尊”,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环境。绀宇,指寺庙的红色屋檐,与青山绿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寺庙的庄严与和谐。千嶂小,强调了山势的雄伟与寺庙的渺小,象征着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黄梅旁出一枝尊,则以黄梅树的生长姿态,比喻佛法的传承与生生不息。

颈联“春阶雨歇才悬榻,夏院阴成又扣门”,通过季节的变化,展现了诗人与寺庙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春雨后的台阶,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夏院的阴凉,预示着修行的宁静与清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尾联“深洞了无来去迹,只馀石溜滴苔痕”,以深洞中的静寂与石溜的滴答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了无来去迹,意味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由,石溜滴苔痕则是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象征着佛法的真理与持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幽栖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陈东浦方伯招饮瞻园次韵

前代英雄不可寻,千秋台榭敞凭襟。

欹松立石泠风度,暗草丛花夕照深。

官阁留传多故实,谢公寝处惬山林。

酒阑倚槛容吟啸,无那高垣易夕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答吴竹桥

称病君真似长卿,我如蒲柳老无荣。

文章已谢当时好,止足宁希史传名。

独立怀人常企踵,相逢狂论复盱衡。

清诗泠若临风笛,吹彻秦淮秋气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其一)

中田有精舍,挟册青林閒。

起见海东月,流光湖上山。

时闻渔者唱,或值耦耕閒。

非得忘机侣,翛然自掩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其二)

昔君辞省阁,余亦卧江滨。

山渌垂湖岸,宜容澹荡人。

藏书多足老,资物少无贫。

更欲刺舟往,相从忘主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