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再次探访幽栖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庄严,以及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联“南山东面最孤鶱,拄杖时攀问法源”,开篇即点明了探访地点和方式,以“孤鶱”形容山之高峻,暗示了寺庙位置的隐秘与独特,而“拄杖时攀”则体现了诗人对探索未知的执着与虔诚。
颔联“绀宇中临千嶂小,黄梅旁出一枝尊”,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环境。绀宇,指寺庙的红色屋檐,与青山绿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寺庙的庄严与和谐。千嶂小,强调了山势的雄伟与寺庙的渺小,象征着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黄梅旁出一枝尊,则以黄梅树的生长姿态,比喻佛法的传承与生生不息。
颈联“春阶雨歇才悬榻,夏院阴成又扣门”,通过季节的变化,展现了诗人与寺庙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春雨后的台阶,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夏院的阴凉,预示着修行的宁静与清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尾联“深洞了无来去迹,只馀石溜滴苔痕”,以深洞中的静寂与石溜的滴答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了无来去迹,意味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由,石溜滴苔痕则是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象征着佛法的真理与持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幽栖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