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

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

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

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

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我手中握着新的乐曲,楚地的竹笛声别人还未听过。
能识别这声音的是谁呢?在深夜里,我吹奏给你听。
过去它曾是潇湘的引子,能打动潇湘的云雾。
一声鸣叫让凤凰改变聆听,再次让鹤群惊飞离散。
江边的花朵并非秋天凋零,山间的阳光在白天也显得昏暗。
众多嘈杂的声音混杂,唯有我的清音思绪缭绕。
想要了解这怨恨是否有实体,但愿在明亮的月光下分享。
一捧是屈原的泪水,千年流淌的是湘江的文采。

注释

新声:新的音乐旋律。
楚竹:楚地的竹子,可能指竹笛。
识音者:能识别乐音的人。
清夜:寂静的夜晚。
潇湘引:古代乐曲名,源自潇湘地区。
凤改听:比喻听到新声后,连凤凰都为之改变。
鹤失群:形容被新声所惊,鹤群四散。
众浊:众多嘈杂的声音。
孤清:孤独而清雅的音乐。
怨有形:怨恨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灵均:屈原的字,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湘水文:湘江的水波纹,象征深厚的文化底蕴。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名为《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深沉表达,以及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赞美。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 这两句开篇即展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形象地描述手中所持之物(可能是乐器)发出的新颖声音,这种声音在当时甚至连楚地的竹子都未曾听闻。

"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诗人向懂得音乐之美的人询问,并在清凉的夜晚,以悠扬的笛声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接下来的几句“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则描绘了诗人过去弹奏之时,能引起潇湘之水的波澜,甚至影响到天上的云彩。他的音乐如此感人,以至于连凤凰都要改变其听觉享受,而鹤也因此惊飞失去群体。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同时表达了他对于音乐纯净性的追求。在混乱纷扰的声音中,他坚持追寻那种超脱尘世的清新。

最后,“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诗人表达了对友情深沉怨念的渴望,并希望能将这份情感化作具体形态,甚至愿意在明月之下与之分享。同时,他也流露出对历史遗迹——灵均泪(传说中夏桀王妻子为其死而哭泣,其泪水汇成湘江)的怀念,以及千年湘水流传的文化记忆。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音乐艺术和人间情谊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楚怨

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

手把绿荷泣,意愁珠泪翻。

九门不可入,一犬吠千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溧阳秋霁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

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

佛火不烧物,净香空徘徊。

花下印文字,林间咏觞杯。

群官饯宰官,此地车马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献汉南樊尚书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