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扬州

仙去琼花不见根,津桥明月共谁论。

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

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

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仙人已逝,琼花踪迹难觅,明月照耀的渡口,与谁共赏?
百年间,这里成为江边的屏障,十几年来,又成为蓟州的门户。
淮海楼上的老人们,目光所及,平山堂外,六军英魂长眠。
我忧虑吴楚之地空余才俊,历史无人记载,岁月昏暗无光。

注释

仙去:指仙人离去。
琼花:神话中的美玉之花,象征高洁。
津桥:渡口的桥。
共谁论:与谁共享或谈论。
百馀载:一百多年。
江藩翰:江边的屏障,比喻重要地位。
蓟户门:蓟州的城门,古代地名。
淮海楼:历史上著名的楼阁。
老眼:年迈的目光。
六军魂:指历代守卫的军队将士。
遗彦:遗留的才俊。
作史:撰写历史。
无人岁月昏:无人记录的历史时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到扬州》。从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开篇“仙去琼花不见根”,以仙去比喻往昔繁华如同虚幻的琼花,已无从寻觅其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荣光的无奈与惆怅。接下来的“津桥明月共谁论”则是借用自然景物表达诗人独自徘徊于津桥之上,赏月思古,无人可以分享其愁绪。

中间两句,“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通过对时光流转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微小。诗人以自己历经百年的岁月,见证了江山如画般的变化,而个人却只如一扇摇摇欲坠的蓟门,显得无比渺小。

后半首“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则是对历史人物和战事的追思。淮海楼头聚集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他们的目光如同穿越时空一般;而平山堂外,则有六朝旧都的遗魂萦绕,凄凉而悲壮。

末尾两句“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传承断绝的忧虑。吴楚之地虽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但如今却空留下遗迹而已;面对浩瀚如烟的岁月,诗人感慨于无人能继续记录这段历史,只得自己作史,抒写心中的忧愁和时代的昏暗。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传承断裂的历史背景。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和中丞徐容斋贯户维扬

岳到东原掌样平,南州师友树高名。

圣人门户三千教,老子胸怀百万兵。

学要绝时须著继,道逢夷处不消争。

凤池乌府皆馀事,急拯苍生作九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卢疏斋多景楼韵

一合乾坤气脉连,蜜甜本不拣中边。

几千万劫本同此,百八十年何间然。

北固英雄前去古,中原文献后来贤。

老怀登此成欣感,日落苍梧生紫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申屠忍斋隶籍秦邮韵呈苟治书生

笑认鸾江旧祐环,大槐梦觉已无关。

看花要在雪霜里,品士莫于文字间。

乌府清风如有约,鹤楼明月不教閒。

直须存活苍生了,却把丹囊贮九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罗隐诗再题多景楼

老了英雄费了吟,鹿儿化马不消寻。

死生寿夭苍生命,治乱存亡上帝心。

嶓冢西来山叠叠,焦金东望海深深。

眼前参透坎中画,始识恒河只寸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