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沈炼创作的《咏怀三十首》中的第十四首。沈炼以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大言人所怖,小言人所嗤”,揭示了社会中人们对言辞的不同态度。大言往往令人畏惧,而小言则容易被人嘲笑。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辞力量的复杂认知,以及人们在表达观点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接着,“所念唇齿劣,不能为朱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表达能力的反思。朱丝比喻精细、优美的语言,暗示诗人意识到自己在表达上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流畅与精确。
“兰蕙虽馨香,因风吹庭帏”通过自然界的兰花和蕙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或思想,指出这些美好事物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时机才能被人们感知和欣赏。这里的“风”象征着机遇或社会环境,强调了外部因素对内在价值展现的重要性。
最后,“哲人秉明志,启口多微辞”赞扬了那些拥有清晰目标和深邃思想的智者,他们的话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能够启发他人的心灵。这表明了诗人对智慧与真知的推崇,以及对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入思考的言辞的渴望。
“衷情倘未和,谁能沃心脾”表达了诗人对情感交流的期待。真正的理解和共鸣需要双方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对方的心灵。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真诚沟通和情感共鸣的追求,以及对建立深层次人际关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言辞、情感和智慧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表达能力的反思,也表达了对美好品质、智慧交流以及情感共鸣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