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十首(其十四)

大言人所怖,小言人所嗤。

所念唇齿劣,不能为朱丝。

兰蕙虽馨香,因风吹庭帏。

哲人秉明志,启口多微辞。

衷情倘未和,谁能沃心脾。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沈炼创作的《咏怀三十首》中的第十四首。沈炼以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大言人所怖,小言人所嗤”,揭示了社会中人们对言辞的不同态度。大言往往令人畏惧,而小言则容易被人嘲笑。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辞力量的复杂认知,以及人们在表达观点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接着,“所念唇齿劣,不能为朱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表达能力的反思。朱丝比喻精细、优美的语言,暗示诗人意识到自己在表达上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流畅与精确。

“兰蕙虽馨香,因风吹庭帏”通过自然界的兰花和蕙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或思想,指出这些美好事物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时机才能被人们感知和欣赏。这里的“风”象征着机遇或社会环境,强调了外部因素对内在价值展现的重要性。

最后,“哲人秉明志,启口多微辞”赞扬了那些拥有清晰目标和深邃思想的智者,他们的话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能够启发他人的心灵。这表明了诗人对智慧与真知的推崇,以及对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入思考的言辞的渴望。

“衷情倘未和,谁能沃心脾”表达了诗人对情感交流的期待。真正的理解和共鸣需要双方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对方的心灵。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真诚沟通和情感共鸣的追求,以及对建立深层次人际关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言辞、情感和智慧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表达能力的反思,也表达了对美好品质、智慧交流以及情感共鸣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465)

沈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怀三十首(其十五)

玉沉当自见,珠去有时还。

刘曜乃何人,隐居管涔山。

童子持宝剑,再拜扬玉颜。

致辞且敬献,留佩声潺潺。

一岁换五色,三尺当重关。

寄物不虚得,亦复排群蛮。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咏怀三十首(其十六)

越客游燕赵,岁久若故乡。

被服多毡裘,挟弹戎马行。

颦眉忧国难,挥涕悲民殃。

有酒非不饮,所适非豆觞。

展书自低回,抚剑多慨慷。

终焉奋羽翼,六合为鹰扬。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咏怀三十首(其十七)

浩浩北风起,边声飒已闻。

萧条转幽谷,惨淡生黄云。

敌骑三五辈,突至如惊麇。

岂无塞上卒,什伍曾不分。

王猷先训练,六籍皆兵文。

邻邻比闾士,谁谓非三军。

何不作内政,安居已策勋。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咏怀三十首(其十八)

天道生混沌,一气妙万方。

废兴理所定,谁能易其常。

造化本无言,贤圣持天纲。

孔明不忘汉,仁杰还造唐。

日月暂薄蚀,倏忽回重光。

神灵护明哲,小人物所戕。

彼哉莽卓徒,澌灭何由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