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汤伯纪送别二首(其二)

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

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

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

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比起在莆杭初次相逢的时刻,更加崇尚古雅而非追求新奇。
长久居住在衡泌,并非寻求快乐,不依赖门户之见才不易指挥调度。
研讨学问自然应重视师道,讨论文章我应当谦逊如降旗。
抚琴想要弹奏出深深的感慨,但在何处能再找到像子期那样的知音呢?

注释

比似:如同。
莆杭:地名,可能指某个地方。
倾盖:初次相见。
崇:崇尚。
古雅:古代的高雅风格。
黜:排斥。
栖:居住。
衡泌:地名,可能指某处。
宁非:岂非,难道不是。
倚:依赖。
门墙:比喻学术或师门。
麾:指挥。
析理:分析道理。
讲席:讲堂,教学场所。
论文:讨论文章。
竖降旗:比喻谦逊,表示自己不如他人。
抚弦:抚弄琴弦。
奏:演奏。
三叹:深深感慨。
子期:古代知音钟子期,这里指知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次韵汤伯纪送别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朋友离别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个人的学术追求。

“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学的推崇,同时也表现出对当下流行之物的批判态度。这里的“莆杭”指的是历史上的名城,而“倾盖”则是比喻盛大的场面。这两句话突出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和维护。

接着,“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 这里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心境,表明即便是在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中,也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不倚门墙”则意味着作者并不依赖于世俗的成功或名誉。

“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探究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这里,“析理”意味着深入分析事物的原理,而“重讲席”则表明这种探求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同时,通过“论文吾合竖降旗”,诗人强调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坚持和追求。

最后,“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这里的“抚弦”是指弹奏琴曲,表达了一种情感的流露。而“何处而今有子期”则是在询问现在是否还有像古代贤人子期那样的朋友存在。这不仅是一种对友谊的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品格高尚之人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个人的学术追求,以及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次韵汤伯纪送别二首(其一)

尚在朝廷记忆中,敢于父命择西东。

独怜家有百岁母,可使人嗤六十翁。

芰制子能华岁晏,莼羹吾亦感秋风。

书成藏向深山里,莫费君王遣所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竹子彬五言二首(其二)

短章足光怪,夭矫暮天虹。

俗子仙凡判,诗人伎俩同。

君奚惭有道,吾欲访无功。

肉眼非弘景,何由见碧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竹子彬五言二首(其一)

甫暮书窗黑,俄瞻贯月虹。

真知今绝少,好本古来同。

孤垒吾无拔,偏师汝策功。

暗投可借许,留取和重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竹溪一首

藏山覆瓿两相痴,辛苦才供世俗嗤。

壮不如人徒自悔,老能学易未过时。

懒犹堪草归田赋,钝岂能吟对御诗。

惟有聃书宜北面,存元守黑畏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