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中丞还蜀(其一)

微垣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

参执庙堂刀笔吏,兼提郡国羽林材。

烟尘部索临东夏,节钺朝恩压外台。

直拟贼平荅明诏,谁知投杼自天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送谢中丞还蜀》其一,通过描绘谢中丞归蜀的场景与心境,展现了其忠诚与担当的形象。

首联“微垣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以“微垣”象征谢中丞的低调与谦逊,“法象切三台”则暗示其行事严谨,遵循法度,犹如三台星宿般高洁。御史中丞作为宪府之长,开府迎宾,既显其官职尊崇,也表达了对谢中丞的敬重。

颔联“参执庙堂刀笔吏,兼提郡国羽林材”,进一步刻画谢中丞的多才多艺与治政能力。他不仅参与国家政务,如同庙堂中的文臣,执笔书写国策;同时,还能统帅地方军力,如羽林军般勇猛,显示其在军事上的才能。

颈联“烟尘部索临东夏,节钺朝恩压外台”,描绘了谢中丞面临的严峻局势。面对东夏的烽火连天,他临危受命,肩负起平息战乱的重任。朝廷给予他节钺之权,压倒外廷,彰显其权威与决断力。

尾联“直拟贼平荅明诏,谁知投杼自天来”,表达了谢中丞对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期待着朝廷的明诏嘉奖。然而,世事难料,最终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暗示了其命运的波折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谢中丞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与无奈,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与命运。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送谢中丞还蜀(其二)

元戎幕府檄书成,袍鼓春风遂不鸣。

东观齐名推李杜,西台独坐见澄清。

君王更寝中山箧,谈笑堪销渤海兵。

暂去恐非高卧日,伫看安石起苍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冯汝言学宪之浙江(其一)

使者清秋拥汉槎,五云回首望京华。

传经南国推高第,执宪巾朝属世家。

紫气欲临沧海日,綵毫先动赤城霞。

还披绛帐延诸少,为报西施剩浣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冯汝言学宪之浙江(其二)

儒臣奉诏外台居,况复扬波海晏如。

门下美才收竹箭,卧中高士羡桐庐。

山川半入吴都赋,风俗兼传越绝书。

始信工文官自达,主恩垂老不曾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罗山甫自晋徂齐见困盐官暂诣京师㩦家南还遂有此赠

十载青云迹渐疏,风尘作客意何如。

服车垂老偏知骥,弹铗从工不为鱼。

游子千金堪买赋,佳人五色漫裁书。

江南蓟北俱摇落,那得樽前忆故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