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送谢中丞还蜀》其一,通过描绘谢中丞归蜀的场景与心境,展现了其忠诚与担当的形象。
首联“微垣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以“微垣”象征谢中丞的低调与谦逊,“法象切三台”则暗示其行事严谨,遵循法度,犹如三台星宿般高洁。御史中丞作为宪府之长,开府迎宾,既显其官职尊崇,也表达了对谢中丞的敬重。
颔联“参执庙堂刀笔吏,兼提郡国羽林材”,进一步刻画谢中丞的多才多艺与治政能力。他不仅参与国家政务,如同庙堂中的文臣,执笔书写国策;同时,还能统帅地方军力,如羽林军般勇猛,显示其在军事上的才能。
颈联“烟尘部索临东夏,节钺朝恩压外台”,描绘了谢中丞面临的严峻局势。面对东夏的烽火连天,他临危受命,肩负起平息战乱的重任。朝廷给予他节钺之权,压倒外廷,彰显其权威与决断力。
尾联“直拟贼平荅明诏,谁知投杼自天来”,表达了谢中丞对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期待着朝廷的明诏嘉奖。然而,世事难料,最终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暗示了其命运的波折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谢中丞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与无奈,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