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师挽歌三首(其二)

美化流民物,薰然遗爱多。

栾公当日社,邵父至今歌。

庭有三鳣集,门容驷马过。

欲知馀庆在,公鼎格平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他美化了流离失所的人们,留下了深厚的仁爱影响。
栾公当年的善举,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庭院中常常聚集着三条鳝鱼,门前能容纳四匹马拉的车经过。
要了解他的余德,只需看那公正和谐的公鼎就知道了。

注释

美化:形容使事物更美好。
流民:逃难的百姓。
薰然:浓郁的样子,此处指深远的影响。
遗爱:遗留下来的爱心或恩惠。
栾公:历史上的某位有德官员。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引申为善举。
邵父:可能是指邵公,古代贤者,此处借代有德之人。
歌:歌颂,赞美。
鳣:鳝鱼,古人视为吉祥之物。
集:聚集。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象征显赫的地位。
馀庆:遗留的好运或美德。
公鼎:古代象征权力和公正的大鼎,也代表德行。
格:标准,准则。
平和:公正和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所作,名为《文太师挽歌三首(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司马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逝去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安定的祝愿。

"美化流民物,薰然遗爱多。" 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如同薰香一般,留存在心中,不易消散。

"栾公当日社,邵父至今歌。" 这两句提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栾巴之社、邵伯之歌,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美好记忆。这里显示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缅怀。

"庭有三鳣集,门容驷马过。" 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庭院中有鱼儿欢跃,门前则是马匹出入自如。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美好的向往,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安定的事实。

"欲知馀庆在,公鼎格平和。" 最后两句诗则点明了主题:希望这种美好祥和的生活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在这里,“公鼎”象征着国家的安稳与权威,而“格平和”则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祈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祥和的祝愿。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文太师挽歌三首(其一)

汾晋地形美,古今多钜贤。

况承勋烈后,宜有庆灵传。

著位登朝古,声华出众先。

起家从此始,圭组遂蝉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田横墓

昔时南面并称孤,今日还为绛灌徒。

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爱须臾。

一朝从殉倾群客,千古生风激懦夫。

直使强颜臣汉帝,韩彭未必免同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月下小饮

美景赏心相值难,良宵四座尽儒冠。

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

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馀欢。

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王金吾北园

丞相后园天籞邻,年年分借上林春。

目前但识禽鱼乐,门外何妨车马尘。

花蘤祗疑名品尽,图书方验古今贫。

将军朝下无馀事,端为风烟作主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