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对菊示子何

天公爱菊同幽人,夜遣明月来写真。

秋魂尽入影中去,澹澹花枝空有痕。

半山亭子坐来久,衣袂渐冷胸中温。

花气增浓月益白,枝枝插在玻璃盆。

深露微光上蛛网,暗蛩细响吟篱根。

凉风疏疏度不尽,时见水面鱼吹纹。

乾坤清气盎两候,不在深夜即在晨。

昏昏世中声色窟,那得一刻能鲜新。

君思此时富贵儿,多少膻荤聚飞蚊。

香衾醉眼待苏醒,已日白日堆红尘。

百岁何由见此景,老死不知清净因。

我今无愁亦无乐,默默饱受花月薰。

意惬不须爪爬背,四山岑寂同忘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郑珍的《月下对菊示子何》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雅的画面。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幽人”,与天公共享对菊花的喜爱,明月如镜,仿佛是天公派遣来为菊花留影。菊花的秋意透过月影深深浸入,虽空留痕迹,却显得淡然而高洁。诗人独自坐在半山亭子,感受着花香与月色的交融,尽管衣衫渐冷,内心却因自然之美而温暖。

月光下,菊花的香气更浓,洁白的月色更显明亮,它们仿佛被插在了透明的玻璃盆中。诗人细致地观察到蛛网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以及篱笆根处的秋虫低鸣,凉风中带着鱼儿跃动的水纹。这清新的世界,无论是深夜还是黎明,都充满了生机和清气。

诗人感叹,在纷扰的尘世中,人们很难体验到这份新鲜与纯净,而富贵之人更是被世俗声色所累。他希望子何能像他一样,享受花月之乐,超脱于俗世之外。诗人自己则满足于默默欣赏这美景,无需外物打扰,四山的寂静让他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忘言的境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俗浮华的批判。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携儿游上下天门过生日地在桐梓郭东十五里山势凑此峭迫上下距里许开为两门皆悬壁穹窿深十余丈其宽倍之溱溪东源所经未涨时人可过两门内有田有村游其中俯仰周览皆崖石苍白相间而垠堮上又皆长萝古松碧入云表恍然已出尘世也

不知为先有水后有山,山来避水过其间。

抑不知先有山后有水,水来破山出其里。

春风铿杖游天门,两门中若桃花源。

小儿怪问山水意,异境恍惚难为言。

尝疑混沌时,必有物混成。

十二万年中,布置开天明。

继又几何年,辟地令就千万形。

然后下视历历者河岳,上视昭昭为日星。

人目之所不及见,知有几许神妙何从名。

如此小山川,其初骨脉殊不清。

爬高抉塞举手事,奇熊诡状因以呈。

今观太华峰,掌蹠遗巨灵。

寻当雷劈山,瞬息已变更。

何况天地母,可以智力思议求其能。

看山自有真,心会不在远。

强欲索根原,纵得亦已浅。

我观我生犹未知,且可山水相娱嬉。

何缘无事自取闹,笑看岩间红杏枝。

形式: 古风

有感(其一)

一榻来青阁,三霜古白田。

丹铅销削布,文献付山川。

服渐为人指,刀应善自全。

长怀豆卢杖,搔首意茫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有感(其二)

太祝瞎无翳,仲车聋有灵。

海澄何日见,世议皱眉听。

烽火通龙国,楼船断鲒亭。

黄头方选壮,鸡肋愧刘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舟出合江

岸晓树光浮,晴江浩浩流。

掉头迷鳛部,弹指见巴州。

汗漫非前计,苍茫信壮游。

独来苏李后,同路不同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