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聚卿枕雷图

大小双忽雷,故事越千祀。

伐材奉使中,巧制韩滉始。

变乱散唐宫,历历兴亡史。

收玩几名流,燕庭资嫁女。

奇遇到今世,尤物合两美。

曾登主人阁,拂拭傲绿绮。

戏语失瑞山,谁解一弹指。

废拍形歌诗,侧听宁悦耳。

搁笔十年间,负诺不愧耻。

奈何增二图,未忘顽似鄙。

吾衰卧溪屋,坐阅九鼎徙。

强咏无好怀,敢与泰娘比。

独怜枕上人,跂脚接风轨。

终期调黄钟,雌雄凤吟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陈三立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所作,题为《题刘聚卿枕雷图》。诗人通过对刘聚卿的枕雷图进行描绘和联想,展现了历史变迁与艺术珍品之间的联系。首句“大小双忽雷”形象地描述了图中的主题,可能是雷神形象或与雷有关的故事。接着,诗人提及韩滉,暗示此图制作技艺高超。

诗人进一步将图中的雷神形象与唐朝宫廷的兴衰历史相联系,表达出历史的沧桑感。随后,他提到图中的人物,如名流和燕庭嫁女的情景,增添了人文色彩。图中之物在今日仍被视为珍品,诗人认为它结合了美与奇遇。

诗人回忆自己曾观赏此图,并提及一段往事,戏言与图中雷神有关,但未能详述。他对废弃的琴声和侧耳倾听的细节进行了描绘,表达了对艺术的深情。十年后重提此事,诗人感慨未能履行诺言,但仍珍视此图。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衰老,目睹世事变迁,但仍对艺术保持着热情。他以黄钟调和凤鸣为喻,期待有一天能再次欣赏到如雷图般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沉理解和感慨。

收录诗词(212)

陈三立(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余尧衢同年倦知山庐图

世乱占遁爻,入山斯可喜。

况守先畴旧,庐墓聚于此。

往岁窜海角,相公对拊髀。

余羡倦知翁,劫罅伏乡里。

出诵唱酬作,亦验隐居美。

其地奥而旷,繁花竹楩梓。

上冠霞峰台,下环玉带水。

闲身杂豚犊,课耕供祭祀。

何堪变愈亟,杀声沸两耳。

翁踵作流人,曲江已前死。

局蹐庇一椽,吟鬓换星晷。

眼穿不获归,烽隧暗南纪。

飞梦亦吹残,慰情留画纸。

汪生笔夺真,卧起墨云里。

吾侪等飘梗,有命笃行李。

期予织屦山,回戈雪国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吴静盦寒匏簃图

阅世皇王去如矢,旧都犹未梦魂底。

九衢车马葬氛霾,谁解低眉映窗纸。

光怪图书四壁闲,况接风流赵管间。

如山忧患不到处,高致幽情独掩关。

形式: 古风

题陈叔通百梅书屋图

超山有梅十万株,大庾邓尉显恢殊。

春浓结客恣探取,村村花烛天模糊。

寒香醉骨荡魂气,蜂蝶不到晴鸠呼。

编户贱花涎摘实,渍以盐酱输江湖。

独号宋梅历千古,盘踞殿脚神祇扶。

好事筑亭收怪丑,暂与摩抚终难摹。

陈侯裹足未预赏,自蓄百本誇吾徒。

搜拣众史追六如,巧夺造化遗其粗。

错出笔势幻奇景,岁时照眼无荣枯。

安用补山拓场圃,墙壁几榻花所都。

转愧曩游费腰脚,盛开但博娱斯须。

君家老人风光主,绵绵神理谁谓诬。

先兆题名况落手,天眷微尚彰勤劬。

旦暮谈画拂书屋,从哂何逊骄林逋。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题周养安篝灯纺读图

梧几起哀音,披图荡胸臆。

附以熙甫状,惨淡孤儿笔。

维母丁穷屯,影事悬历历。

机声读书声,依倚中夜泣。

贤豪基树立,一灯辉其国。

新说改家范,孰念放而失。

儿味保恩勤,人纪有胶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