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秋七月不雨人心焦然乃戊午斋宿致城隍清源渠渡龙君嶅山五神于州宅以祷始至雨洗尘自是间微雨辄随止旱气转深苗且就槁要神弗获某忧惧不知所出越癸亥日亭午率郡僚吏申祷于庭未移顷雨大挚旄稚呼舞皆曰神之赐也某既拜贶又明日以神归念无为神报者乃作送神之诗七章以侈神功且又以祈焉(其六)

眼前物意颇昭苏,未省郊原遍也无。

更觅洗车三日雨,普教大地活焦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眼前的景象仿佛都变得鲜明起来,
似乎以前从未在郊野原野中如此普遍地出现过。

注释

眼前:当前所见。
物意:景物的情态。
颇:相当。
昭苏:清晰明亮。
省:知道。
郊原:郊外的田野。
遍也无:到处都是。
更:再。
觅:寻找。
洗车:比喻久旱后的大雨。
三日雨:连续三天的大雨。
普教:普遍滋养。
大地:广阔的地面。
活焦枯:使干涸的土地恢复生机。

鉴赏

这是一首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作者是牟巘。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在一个干旱的季节里,连续多日没有降雨,导致农作物受损,人民生活受到影响。诗人通过这场无雨的困境,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无奈和对生命之水——雨水的渴望。

"眼前物意颇昭苏,未省郊原遍也无。"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干涸的景象,物色枯槁,没有生机,连远处的郊野都显得荒凉无边。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普遍的焦虑和绝望。

"更觅洗车三日雨,普教大地活焦枯。" 这两句则强调了对降雨的渴求,连续三天的寻觅无果,使得大地更加干涸枯萎。诗人通过“洗车”一词,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对于雨水的迫切期待,也隐含了希望雨水能够洗净一切干旱带来的污浊。

整首诗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的深刻,同时也表现出了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那种无力感和宗教信仰的渴望。通过这场无雨事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生命之源的敬畏,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需求。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予方卧病税院刘君以画梅坚索诗口占遣之

今年四野赤如赭,安有吟情到此花。

何况病夫空百妄,只于真实认根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方竹杖

此君久不见,岁晚伴华颠。

直节要到底,勿论方与圆。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