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梅

依稀残雪浸寒波,桃李漫山奈俗何?

潇洒最宜三二点,好花清影不须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明本的《疏梅》诗,以“疏梅”为主题,描绘了梅花在春寒中独立开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

首句“依稀残雪浸寒波”,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景象,残雪融化后,水波显得格外寒冷,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这不仅为梅花的出场铺设了背景,也暗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艰难。

次句“桃李漫山奈俗何”,对比了梅花与桃李的生长环境。桃李遍开,色彩鲜艳,但“奈俗何”一词,透露出诗人对这些常见花卉的不屑,以及对它们过于世俗、缺乏独特性的感慨。这里通过桃李的繁复与梅花的稀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第三句“潇洒最宜三二点”,直接赞美了梅花的洒脱与雅致。在众多花朵中,梅花以“三二点”的数量,却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这种恰到好处的数量,使得梅花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最后一句“好花清影不须多”,进一步强调了梅花的清丽与高洁。在诗人看来,真正的美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独特的气质与清雅的风骨。梅花以其清影独步于百花之中,无需过多的修饰,便足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梅花在春寒中独立开放的坚韧与高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孤山梅

种玉西湖独占春,逋仙佳句播清芬。

月明花落吟魂冷,童子何之鹤在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茅舍梅

数椽草屋延清客,竹作疏篱护玉葩。

不是玉堂无分到,且和明月到山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隔帘梅

庭花映箔眩吟眸,一片湘云锁暮愁。

风卷黄昏疏影动,珊瑚枝上月如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纸帐梅

春融剡雪道人家,素幅凝香四面遮。

明月满床清梦觉,白云堆里见疏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