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国子黄助教

儒者务欲博,诵说穷冬秋。

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

闽称黄夫子,常恐学不流。

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

聚书将万卷,载行无马牛。

去年来京师,满箧分寄投。

半在吴楚间,半入赵卫陬。

昨日大官荐,青袍变绨裘。

今朝为异物,寸禄与命雠。

独闻邯郸公,哀之使敛收。

曷其禀赋薄,安得被王侯。

旅殡欲焉托,定将葬何州。

生为四方游,死当不择丘。

岂必归故乡,万里过山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读书人追求广泛,冬夏不停研读经书。
还未脱下衣服,就带着书去寻求官位。
福建人称他黄夫子,担心学问不能与时俱进。
他的弟子像浮萍般漂泊,围绕在他身边。
他藏书众多,出行却无车马。
去年来到京城,书籍分寄各地。
一半留在吴楚之地,一半散布赵魏区域。
昨日被高官推荐,衣着从青袍变为厚实的绨裘。
如今身份改变,微薄俸禄成了生死仇敌。
只有邯郸公同情,派人收拾遗体。
为何命运多舛,无法成为王侯。
旅居的灵柩不知何处安放,可能葬在何方。
活着时游历四方,死后无需选择墓地。
不必非回故乡,长途跋涉过万水千山。

注释

博:广泛。
诵说:朗诵解说。
黄夫子:对读书人的尊称。
流:流传、进步。
徒:弟子。
刳舟:破船,比喻困境。
万卷:极言书籍之多。
箧:竹箱,古时盛物之具。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绨裘:厚实的丝绵衣服。
异物:指地位或身份的变化。
命雠:生死对头,这里指俸禄微薄难以维持生活。
邯郸公:虚构的人物,表示同情者。
旅殡:旅途中暂存的灵柩。
择丘:选择墓地。
归故乡:返回家乡。
山头:形容路途遥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哀国子黄助教》,表达了对黄助教的哀悼和对其学术生涯的感慨。诗中描绘了黄助教勤奋好学的形象,他博览群书,即使寒冬酷暑也不停歇,被誉为“闽称黄夫子”。然而,他的学问虽然广博,生活却颇为艰辛,衣物破旧,书籍众多却无马车运输,只能徒步行走。

黄助教曾寄书京城,但大部分书籍分散各地。尽管他曾得到大官推荐,但命运多舛,贫寒至极,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诗人感叹黄助教天赋不足,未能获得更好的际遇,死后连个妥善的安葬之地都成问题。他生前漂泊四海,死后也不愿选择故乡,而是任由命运安排,无论何处皆可。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赞扬了黄助教的学术精神,又揭示了他生活的困苦,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微言大义,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宣州环波亭

冒暑驻轮毂,徘徊北壕上。

栋宇起中央,芙蓉生四向。

今吾太守乐,慰此郡人望。

雨从昭亭来,水入句溪涨。

蜻蜓立栏角,朱鲤吹荷浪。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心闲不竞物,兴适每倾酿。

薄暮咏醉归,陪车知几两。

形式: 排律 押[漾]韵

宣城马御史酒阑一夕而西因以寄之御史尝留老马与予仆

三更醉下陵阳峰,平明溪上去无踪。

叉牙铁锁谩横绝,湿橹不惊潭底龙。

断肠吴姬指如笋,欲剥玉棐将何从。

短翎水鸭飞不远,那经细雨山重重。

却顾旧埒老病马,尘沙历尽空龙钟。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宣城宰郭仲文遗林檎

右军好佳果,墨帖求林檎。

君今忽持赠,知有逸少心。

密枝传应远,朱颊映已深。

不愁炎暑剧,幸同玉浆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将行与蔡仲谋饮分席上果得桃

曾无千岁人,安见千岁实。

聊效昔所投,琼瑶报非一。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