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苏门山百泉

太行雄伟赤霄逼,枝分苏门为肘腋。

孕奇产秀气蟠郁,涌作琉璃千顷碧。

初疑骊龙蛰山趾,仰喷明珠飞的皪。

忽如湘灵理新妆,大鉴开匣乍磨拭。

峰峦倒影浸云烟,蘋藻照沙改颜色。

相辉一段佳风月,馀泽几州及动植。

昔闻隐沦有仙人,高标清与溪山敌。

悠悠往事散浮云,啸有遗屋行有迹。

我居东秦济水南,无限泉池日亲炙。

一行作吏别经年,情思尘埃何处涤。

云祠因祷来凭栏,顿爽骨毛快胸臆。

飘飘兰舟七八客,尊俎笙箫随分入。

胜概纷并接不暇,恨乏鲁戈延晷刻。

归来簿领厌沉迷,春睡每着蝶梦适。

心约他时杖履游,醉漱溪流枕溪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苏门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诗中以“太行雄伟赤霄逼”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太行山脉的雄伟气势,接着“枝分苏门为肘腋”则点明了苏门山与太行山脉的关系,如同其臂膀一般。接下来,“孕奇产秀气蟠郁”一句,赞美了苏门山蕴藏的奇异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涌作琉璃千顷碧”则生动地描绘了苏门山上的碧绿景象,仿佛一片片琉璃镶嵌在大地上。随后,“初疑骊龙蛰山趾,仰喷明珠飞的皪”运用了骊龙喷珠的典故,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神秘而美丽的氛围。紧接着,“忽如湘灵理新妆,大鉴开匣乍磨拭”将湘水女神比作精心打扮的女子,比喻山中景色如同刚刚打开的宝镜,焕然一新。

“峰峦倒影浸云烟,蘋藻照沙改颜色”描绘了山峦倒映在云烟中的景象,以及水中蘋藻反射出的色彩变化,展现出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接下来,“相辉一段佳风月,馀泽几州及动植”表达了山中美景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惠及了周围的动植物,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昔闻隐沦有仙人,高标清与溪山敌”提到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暗示了苏门山的神秘与超凡脱俗。然而,“悠悠往事散浮云,啸有遗屋行有迹”又指出这些传说已成过往,只有遗迹尚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我居东秦济水南,无限泉池日亲炙。一行作吏别经年,情思尘埃何处涤”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心境,渴望在大自然中洗涤心灵的尘埃。通过“云祠因祷来凭栏,顿爽骨毛快胸臆”一句,诗人表达了在自然美景前获得的精神愉悦和解脱。整首诗以“飘飘兰舟七八客,尊俎笙箫随分入。胜概纷并接不暇,恨乏鲁戈延晷刻”描绘了与友人在山水间畅饮欢歌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归来簿领厌沉迷,春睡每着蝶梦适。心约他时杖履游,醉漱溪流枕溪石”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倦,以及对再次回归自然的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再次与自然亲密接触,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对苏门山美景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逃离。

收录诗词(8)

刘豫(宋末金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四首(其一)

诸方浩浩谈玄,每日撞钟打鼓。

西禅无法可说,勘破灯笼露柱。

门前不置下马台,免被傍人来借路。

若借路,须照顾。脚下若参差,邯郸学唐步。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二)

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

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

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好处。

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著屑。

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

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三)

正月孟春犹寒,直下言端语端。

拈起衲僧鼻孔,穿开佛祖心肝。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颂古九首(其一)

昨日与今日,说定说不定。

寰中天子敕,塞外将军令。

外道当年入梦乡,直至如今犹未省。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