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

历披舆地阅山川,海滨自昔称邹鲁。

外有错出之鱼盐,内有膏粱之沃土。

弘正以前正淳庞,上下恬熙实宁宇。

岛夷煽乱嘉隆间,因之海酋大跋扈。

此时扰扰不堪闻,儋石百钱犹充腋。

数十年来似苟安,云何闾阎转贫窭。

岂其器服事豪奢,抑亦樗蒲萃成薮。

岂其雀鼠日繁多,抑亦貂珰猛于虎。

岂其逐末少农桑,抑亦闽舵如鸟飞,百万菽粟捆楼橹。

用致灾沴一频仍,遂令十室尘生釜。

冬春一粒已成珠,青黄不接何所怙。

幸闻制锦有休文,力与疲民作盟主。

请蠲请赈请发陈,犹恐阽危无或补。

乃属耆老细讲求,惟有设粥堪救苦。

广开宏署集疮痍,班荆列坐如队伍。

憔颜悴色已奄奄,一瓢一勺同哺乳。

人人得意无向隅,食矣鸣金毕伐鼓。

君侯或走山之巅,有时或走江之浒。

到处焦劳语语酸,不避疾垢兴蓝缕。

自是格天天澍随,起死回生不知数。

古云救荒无奇策,宁知此策神仙醽。

愧余虽爱莫助之,只勒长歌效欣舞。

歌兮歌兮愿若何,但愿天皇召召父。

召父献纳罢关征,海滨岁岁德施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林熙春的《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朝时期海南岛因战乱导致的饥荒景象,以及官府采取措施救助百姓的场景。

诗中首先描述了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接着指出在嘉隆年间,由于岛夷的煽动和海酋的跋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粮食价格飞涨,甚至出现了“儋石百钱犹充腋”的现象,即一石米的价格高达百钱,生活极其艰难。

随后,诗人指出这种状况持续多年,百姓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贫困。他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包括豪奢的生活方式、赌博盛行、人口增长过快、官员贪腐严重、商业活动对农业的冲击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到有一位名叫“休文”的官员,采取了减免赋税、发放救济粮、清理仓库储备等措施,试图缓解民众的苦难。尽管这些努力仍然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但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帮助百姓,官员们开设粥厂,为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援助。在粥厂里,人们不分贫富,共享一碗粥,场面和谐温馨。

诗中还描述了官员亲自到灾区巡视,关心百姓疾苦,不辞辛劳,甚至不顾个人清洁,穿着破旧的衣服,深入灾区,与百姓同甘共苦。这种行为最终得到了上天的响应,灾情得以缓解,许多生命得以挽救。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感激之情,并希望朝廷能够减轻对百姓的征税,让海南岛的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恩泽。同时,他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并解决饥荒问题,提出了“但愿天皇召召父”的愿望,即希望皇帝能够派遣有能力的官员治理地方,使百姓免受苦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官员为民服务精神的赞美。通过描绘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动,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灾害救助和社会救济的重视。

收录诗词(550)

林熙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怀司勋李四馀

龙门久谢山公事,海内犹然仰岁星。

击钵无人赓白雪,辞籯有子重青萍。

著书儗绍千秋鉴,从政曾尊六字铭。

丹凤来韶应指日,可容鸥鸟狎沙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次韵送别驾杨岱舆归杭

彩笔曾从象纬干,八千里外正栖鸾。

儿童翘首争骑竹,簪笏论心快倚兰。

何事扶风金石铄,顿令揭岭骕骦寒。

君归五世饶家庆,莱綵阶前映豸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丁巳买米

余禄曾忝窃,侍从亦三迁。

一鸣仗马斥,无术可回天。

归来成荏苒,独钓韩江边。

剩有胸中赤,白发忽垂肩。

老臣生计拙,忧国愿丰年。

讵期泰运啬,旱潦数缠绵。

丙午曾销带,荆归解金钿。

旁人问何事,余云买米焉。

即岁灾犹剧,疲民磬益悬。

欲宽赋税也,军需尚算缗。

潮阳八千里,何日达幽燕。

无以求遏籴,宁劳净客船。

愧余旧谷没,新谷眼望穿。

勿论交情废,举家待市廛。

幸有神明宰,五彩谢鹰鹯。

修救焦思苦,雨露薄云烟。

惟愿观风使,献纳圣人前。

形式: 古风

送蔡禹津游滁阳兼忆大守孙匪莪

金陵本是帝王州,彩袖翩翩作胜游。

眼底繁华誇六代,笔花梦寐足千秋。

凤皇台上今犹昨,丰乐亭中孙是欧。

为问仗君频授简,东南民力让谁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