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视角,描绘了一位名为“牧长老”的僧侣,他不遵循传统的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实践佛法。诗中提到的“华藏界”、“天台南觉城”、“苏州”、“常州”等地名,以及“委羽重关”、“洪塘硬寨”等意象,都体现了诗人对于修行环境和过程的独特理解。
“不禀释迦文,踏翻华藏界”,开篇即点明了牧长老不拘泥于传统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佛法,这种精神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相悖,却也展现了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勇气。
“由天台南觉城东,提苏州有常州有”,通过列举几个地名,暗示了牧长老的行踪遍布各地,他的修行之路并不局限于一地一隅,而是广泛涉猎,深入生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立委羽重关,劄洪塘硬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牧长老修行的艰苦环境和坚定意志。委羽重关、洪塘硬寨,这些地方可能象征着修行中的艰难险阻,但牧长老并未被困难所吓倒,反而将其视为磨砺心性的宝贵机会。
“如是三十年,起妙喜正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表明了牧长老长期不懈的修行和实践。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个人得到了成长,还开创了一种新的修行路径——“妙喜正派”,这既是对传统佛教的传承,也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
“若言老子见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最后两句以道家哲学家老子为例,说明真正的智慧和境界往往超越表面的物质世界,只有深入内心,才能真正领悟到更高的真理。这里的“青山”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而“行人更在青山外”则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牧长老修行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境界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