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赞

和露锄豆苗,不觉日又夜。

飘然从何来,定在南山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祃]韵

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夫劳作的场景,同时融入了对隐士陶渊明的赞美。通过“和露锄豆苗”这一句,展现了农夫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生活状态,露水未干便开始劳作,直至日落才结束一天的辛劳。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与顺应,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不觉日又夜”则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农夫全身心投入工作,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更迭,这是一种忘我劳动的精神境界。接着,“飘然从何来,定在南山下。”这一句则将思绪引向了隐逸之士陶渊明,他远离尘嚣,隐居于南山之下,过着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里不仅赞美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也暗示了农夫劳作虽辛苦,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亦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农夫日常劳作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许宣平赞

全肩担荷时,落日重回首。

世无相逢人,先生不在酒。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有]韵

孟东野赞

人知琴无弦,无琴无人知。

独立天地间,知音复是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人我担赞

先我后人,为谁辛苦。

三百六十骨节,透顶透底全露。

穷鬼子,妨不下担将去。

形式: 古风

阆州许居士画像请赞

家在阆城南,阅浮生知其如寄。

脚踏长安市,了万缘齐之一默。

雅重甘贽风流,孤峻庞老标格。

甘终身于澹泊,见古道之颜色。

故其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胸中瞭然,一点谩渠不得。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