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二首(其四)

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此诗《咏史十二首(其四)》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探讨了仁义与权力、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天命邈难谌”引出对命运的深思,接着“仁暴恒相持”点明仁慈与暴力在历史舞台上的对立。汉室衰微,桓灵二帝的统治,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随后,诗人提到了刘备、曹操、曹丕等历史人物,他们或挟持皇帝号令天下,或辅佐君王,展现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崛起与消亡。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和刘备(此处的“使君”可能指刘备)智慧的自信,认为他们的判断不会被欺骗。接下来,“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则借用了诸葛亮(卧龙)的例子,暗示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应保持战略的明智,不轻易与之对抗。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表达了对时机与行动的思考,如果时机未到,即使忙碌也难以取得成功。诗人强调了仁人之心的重要性,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可能暗指战争规模宏大,但最终却受到嘲笑,讽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提到法正(孝直)的早逝,以及家族成员间的难以调和。接下来,“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赞扬了诸葛亮的威严,同时也指出南方地区在政治格局中的局限性。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提到了魏延的悲剧,他虽有才能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最后,“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描述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仲达)无法窥探其真正意图,表达了对诸葛亮智慧的敬佩。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总结历史经验,指出道德与昌盛并不总是一致的,古今皆有叹息与反思。最后,“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表明即使是奸诈之人也能有所成就,而圣贤也会有疑惑,体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智慧、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十二首(其五)

治世耻言功,拨乱难为德。

周公安足类,国史从来直。

考古至隋终,掩卷长太息。

江都不可留,群盗势孔亟。

神速趣关中,柴师会渭北。

贤谋揖军日,一见如旧识。

骁雄摄英主,不疑怀敬德。

大业率由谁,而乃论嫡立。

功薄图自固,嫌忌反成侧。

人事上应天,秦分太白出。

骑虎竟何从,六月之四日。

诸子尚复有,哽咽终无及。

泽被在天下,万世悲其质。

贫贱无伤心,崇高多险仄。

勿生帝王家,此语堪涕泣。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六)

捡点作天子,天命不可违。

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

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

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

幼主岂独夫,恩遇匪丛疑。

姬公苟莫恃,孺子谁与归。

申菽其不芳,粪壤以充帷。

沧溟胡宁枯,昆崙胡为移。

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

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七)

微子竟何去,朝鲜闻鹁鸠。

箕子托佯狂,为人画九畴。

比干谏而死,形骸以为仇。

孔圣称三仁,芳躅传千秋。

迂哉鲁仲连,一身奚所求。

彊秦并六国,不知曾闻否。

刻石遍川岳,寻仙穷瀛洲。

古今多帝王,东海空悠悠。

更有田北平,除芜锄荒丘。

管宁终不仕,读书到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咏史十二首(其八)

君都而臣俞,千古瞻清夷。

天性不可易,相得宁无时。

昏庸弃忠良,芳洁蒙谗讥。

不可终如何,若命殆安之。

嗟尔楚屈平,忧心亦孔哀。

宠眷鲜克终,练要捐尘埃。

武关不还辕,余马独徘徊。

亲知复弗谐,日暮谁为媒。

皇天安足问,云旗空委蛇。

终焉从彭咸,江中悲不悲。

愤惋匪骨肉,中情恒相随。

形骸既勿恤,修名欲何为。

灵枢返宵夙,九曜争光辉。

章黻晔且煌,旧乡亦有犁。

寸心苟不忘,率土皆潢池。

日月有明晦,桀挚奚是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