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儒生任职弹琴治;廉吏迁官载石行。
此联巧妙地融合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既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又描绘了廉洁官员的高尚品德。
上联“儒生任职弹琴治”中,“儒生”代表了传统的文人形象,他们不仅博学多才,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追求。“任职”则表明其投身于世俗事务之中,但“弹琴治”三字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风雅。弹琴,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方式,它象征着儒生在处理政务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高洁,以琴声调和政事,达到和谐治理的效果。
下联“廉吏迁官载石行”则聚焦于官员的形象。这里的“廉吏”特指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他们在升迁之时,并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选择“载石行”。这里的“石”可以理解为重物或象征着责任与使命,意味着这些官员在升迁后,依然坚守清廉的本色,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被权力与地位所蒙蔽,始终保持初心,踏实前行。
整联通过对比文人的琴声与官员的石行,不仅展现了不同角色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也寓意着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文人与官员,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清廉的社会环境。
不详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纵怀花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
大雅不群自宏远;盛时所乐是清平。
百家九流视之掌;一月三秋怀其人。
以诗作史乃无秽;称石为公自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