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蜡梅(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蜡梅在严冬中的独特风姿与诗人对其的深情赞美。
首联“残腊年年殿岁华,慵随春色到天涯”,以“残腊”点明时节,暗示冬末春初之际,诗人不愿随春色远行,流露出一种对冬日景色的留恋之情。这里的“殿岁华”即为“殿后”的岁华,意指冬末的景象,与春色形成对比,突出冬景的独特韵味。
颔联“严寒自保冰心老,不落从吹玉笛斜”,进一步刻画了蜡梅在严寒中坚韧不屈的形象。蜡梅在冰天雪地之中保持其纯洁的心灵,不随风飘落,仿佛是吹奏玉笛的乐声中也透露出其高洁之气。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蜡梅以人格化的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颈联“小立瑶台咏黄雪,试开金屋贮名花”,描绘了诗人站在如瑶台般的雪地上,咏赞着黄色的雪花,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人又想象着将名贵的花朵放入金色的屋中,既是对蜡梅美丽姿态的赞美,也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藏与向往。
尾联“相思欲讯无因寄,缄蜡南枝报早牙”,表达了诗人对蜡梅的深深思念之情,却无法直接传达。他期待着南枝上蜡梅的生长,以此作为传递思念的信物。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还增添了诗的意境,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蜡梅在严冬中的坚韧与美丽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