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年的学者陈寅恪所作,他以钱受之的"东山妓即是苍生"之句为灵感,创作了一首别具一格的诗。诗中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个人抱负的反思。
"兴亡江左自伤情",诗人以江左(江东,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的历史变迁为背景,流露出对国家盛衰的深深忧虑和自我感伤。"远志终惭小草名",将个人的志向与小草相比,暗示自己虽有远大抱负,但现实中的成就却显得微不足道,流露出一种谦卑而又不甘的心态。
"谁为谢公转一语",这里的"谢公"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名臣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出仕辅佐朝廷。诗人借问谁能像谢公那样,将自己的隐逸生活与民生疾苦相联系,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最后两句"东山妓即是苍生",诗人巧妙地将"妓"与"苍生"并置,寓言性地表达出即使在个人的享乐中,也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关乎百姓的福祉,体现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陈寅恪作为学者的敏锐洞察力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