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峭壁空翠湿,幽林烟霏清。
峰巅忽长啸,疑是孙登声。
这首诗描绘了义合寺周边环境的清幽与静谧。首句“峭壁空翠湿”,以“空翠”二字生动地勾勒出山壁上青翠欲滴的景象,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与湿润。接着,“幽林烟霏清”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纯净,烟雾缭绕的树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神秘而宁静。
“峰巅忽长啸,疑是孙登声”则通过想象中的长啸声,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历史与传说之中。孙登,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以其高洁的品性和深邃的智慧著称。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与孙登的传说联系起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历史联想,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
不详
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枯根绊老石,槁叶填古径。
四山悄无人,铿然一声磬。
寻幽乌石谷,曳杖白云冈。
野烧半空赤,西风万叶黄。
一掬岩下水,不满数寸深。
当其伏坎时,已有东注心。
我访桃源人,桃源在何处。
世上无桃源,何必移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