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访桃源人,桃源在何处。
世上无桃源,何必移家去。
这首诗以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理想世界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思考。诗人访寻桃源,却感叹于桃源的虚幻与不可得,进而反思为何要舍弃现实世界而追求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诗中“世上无桃源”一句,既是对理想乌托邦的否定,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通过“何必移家去”的疑问,诗人展现了对现状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之间的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蕴含了对人生、社会以及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
不详
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石浪啮我足,山雨湿我衣。
冥行果为谁,笑抚桄榔枝。
投装即虚馆,檐溜犹浪浪。
主人眼为青,炽薪燎衣裳。
濛濛穿石罅,片片宿檐端。
如示变灭相,时出复时还。
晃晃纸窗明,簌簌时闻落。
出户欲寻诗,瘦驴双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