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李端叔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从东海看涛山。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如果人像马一样奔腾不息,也像班超那样英勇出关。
他已经深入西羌,穿越沙漠,又从东海之滨欣赏波涛翻滚的山峦。
在人群中他独特出众,十年来一直安慰着我的深深思念。
他在西省做邻居时,我们偶尔相遇,这样的闲暇相聚别有一番滋味。

注释

若:如果。
人:人。
如:像。
马:马。
亦:也。
如班:像班超。
班:班超(东汉名将,以封侯万里闻名)。
壶头:古代边关名称。
玉关:玉门关(古代中国西部的重要关隘)。
已:已经。
入:进入。
西羌:古代中国西部的羌族地区。
度:穿越。
沙碛:沙漠。
东海:中国的东部海域。
涛山:形容波涛起伏的山。
识:认识。
君:您。
小异:稍有不同。
千人里:人群中。
慰:安慰。
长思:长久的思念。
十载:十年。
省:省份。
邻居:邻居。
时:有时。
邂逅:偶然相遇。
相逢:相遇。
偷闲:偷得闲暇。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次韵答李端叔》。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酬唱之作,即以同样的韵脚回应别人的诗歌。在这里,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李端叔的深厚情感和赞赏。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气质不凡的人物,比喻他如同良马一般珍贵,如班超般能在边塞之外建功立业,笑容中透露出非凡的风度。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从东海看涛山。"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涉足西域,也曾远望东海,体验过多种自然景观。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李端叔特立独行的认可和欣赏,以及长时间以来内心的喜悦和安慰。

"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苏轼与李端叔偶尔在西州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相聚时的愉快心情和享受那份难得的悠闲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共同经历的回忆,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文学上的互动。苏轼在诗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交流。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满思复

自甘茅屋老三间,岂意彤庭缀两班。

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

谁言载酒山无贺,记取啼乌巷有颜。

但恐跛牂随赤骥,青云飞步不容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

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

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

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

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巳足烧。

百岁风狂定何有,羡君今作峨眉叟。

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

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

会待子猷清兴发,还须雪夜去寻君。

形式: 古风

正月八日招王子高饮

屋雪号风苦战贫,纸窗迎日稍知春。

正如薝卜林中坐,更对芙蓉城里人。

昨想玉堂空冷彻,谁分银榼送清醇。

海山知有东南角,正看归鸿作小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王晋卿,并引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

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

怅然怀公子,旅食久不玉。

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

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

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

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

岂知垂老眼,却对金莲烛。

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

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

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

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

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

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

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