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融堂

直道人间未可孤,朝廷有意用真儒。

故将通鉴烦司马,不使春秋欠董狐。

握节米猪高节不,盗名齐豹得名无。

若商败狄鏖秦事,先轸何尝是匹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在人间世道中,他不应被孤立,朝廷确实有意任用真正的儒家学者。
因此,他们委托司马编写通史,不让《春秋》留下遗漏董狐那样的公正记载。
他坚守节操,如同米猪般高洁,即使盗取名声,也无法动摇他的清白。
如果商鞅败于狄人,秦事告急,先轸岂止是个普通人。

注释

直道:正直的道路,这里指正直的人格或行为准则。
孤:孤立,此处指被忽视或排斥。
真儒:真正的儒家学者,强调道德学问俱佳的人。
通鉴:通史,全面记录历史的大著作。
司马:古代官职,此处指负责编纂史书的人。
春秋欠董狐:《春秋》中没有董狐那样公正的记载,意指公正的历史评价。
握节:坚守节操,比喻保持高尚品德。
米猪:比喻品行高洁的人,如米之洁白。
盗名:窃取他人名声,贬义词。
齐豹:齐国的贤臣,此处可能借指有虚名者。
商败狄:商鞅失败于狄人之事,代指历史上的军事冲突。
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此处可能象征英勇的人物。
匹夫:普通人,此处用来强调先轸并非寻常人物。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典学术的尊重与期待,以及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坚持。诗中的“直道人间未可孤”表明诗人认为在人世间,应秉持真实的儒家思想来指导行为和判断。“朝廷有意用真儒”则指出朝廷应当使用真正的儒学来治理国家。

接下来的“故将通鉴烦司马,不使春秋欠董狐”意味着诗人希望通过详尽的史书(如《资治通鉴》)来辅助宰相,使得史官(比喻为“司马”和“董狐”)能够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

中间两句“握节米猪高节不,盗名齐豹得名无”通过对比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品德与名声的看法。其中,“米猪”是指古代忠诚之士,而“齐豹”则是贪婪之辈;这两句强调了真正的节操和虚假的名声之间的差异。

最后,“若商败狄鏖秦事,先轸何尝是匹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个人看法。其中“商”、“狄”指的是古代民族,而“秦事”则可能指秦朝的一些行为;“先轸”是一个历史人物,而“匹夫”意指平凡之人。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来强调诗人的个性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儒家思想、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品德的重视。它不仅是对古代学术与道德的颂扬,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切和思考。

收录诗词(6)

吕人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光风霁月亭

江边回首见峥嵘,砥柱颓波气象狞。

三面好山俱觌面,一泓寒绿不闻声。

月从康节诗边吐,风向包羲易里生。

如此生涯天未老,更须著脚外间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贺陈随隐以布衣除东宫掌书

青宫楼观近尧阶,班列屏风间坐开。

人羡杜閒生杜甫,天教苏颋继苏瑰。

马归禁苑行边柳,鹤伴平山隐处梅。

我恨长镵斸黄独,兀年无计策衰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憾金南伐

缝掖无由挂铁衣,剑花生涩马空肥。

灯前草就平南策,一夜江神涕泣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南山留题

龙穴潜幽通海潮,璇宫突兀插云霄。

三千世界诸天近,百二山河故国遥。

寥落偏城连谷口,荒凉古寺倚山腰。

溪南可款门脩竹,何况丁宁已见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