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路

北风送微寒,徒侣勤远征。

忧人席不煖,残月马上明。

飘飘岐路间,长见日初生。

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

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

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

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

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

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

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北风吹来一丝凉意,伙伴们勤奋踏上远征的路。
忧虑的人连坐席都感觉不到温暖,残月在马上空照得明亮。
在歧路间飘摇,常常看到太阳初升的景象。
早晨的重叠山峦,晨光微浅,稀疏的猿猴在寒冷中发出清脆的啼鸣。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选择,总是担心会走错一生。
回头看四方的行人,车轮滚动的声音悄然无声。
即使在空旷山谷也能隐居,下田劳作并非懒惰。
古人留下教诲,饱食并非真正的荣耀。
我生长在礼仪之邦,从小见过太平盛世。
圣贤之人也如同过客,更何况我并非他们的身份。

注释

北风:寒冷的北风。
勤:勤奋。
席不煖:坐席不暖。
残月:月亮未圆。
飘飘:飘荡不定。
日初生:太阳升起。
重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疏猿:稀疏的猿猴。
终身行:一生行走。
车轮无留声:车轮滚动无声。
空谷:空旷山谷。
非懒耕:并非懒于耕作。
饱食非亲荣:饱食不是真正的荣耀。
礼义乡:讲究礼仪的地方。
太平:社会安定。
羁旅:漂泊的旅人。
非其名: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或期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寒冷的季节中踏上岐山之路的艰辛情景。北风带来了微妙的寒意,旅人不得不加快脚步,远征在即。然而,即便是坐在席子上也无法得到温暖,月光洒在马背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中通过“忧人”和“徒侣勤远征”表达了行者内心的忧虑与对旅途的迫切感。

“飘飘岐路间”描绘了山风吹拂过狭窄的道路,给人一种孤独与寂寞之感。接着,“长见日初生”则是行者在清晨时分,目睹日出之美景,虽然美丽却也带来了更深的寒意。

“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中的“重嶂”指的是层叠的山峦,而“晓色浅”则是对晨曦微露的描写。诗人通过“疏猿寒啼清”传达了早晨鸟鸣声中带着的清冷感。

接下来的“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表达了对于旅途无尽和生命有限的忧虑。行者担心自己可能会在这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度过一生。

“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则是诗人在回望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他对周围人的车马声响感到陌生和隔阂。

“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中,“空谷”指的是荒废的山谷,而“堪隐”则意味着可以隐藏。诗人通过“下田非懒耕”表达了即便是在偏远之地,也有人在辛勤劳作,不因环境而懈怠。

最后,“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诗人提及了古人的教诲,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并非依赖他人的馈赠而感到骄傲。他自述自己出生在一个讲究礼仪和道德的乡村,从小就见证了太平盛世。然而,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如行旅者一般,不断地追求着真正的价值与尊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劳动和个人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96)

鲍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字:德源

相关古诗词

庐山石镜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

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

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

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

白日乘綵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

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

形式: 古风

弄玉词二首(其一)

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皇声,天仙借女双翅猛。

五灯绕身生,入烟去无影。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弄玉词二首(其二)

三清弄玉秦公女,嫁得天上人。

琼箫碧月唤朱雀,携手上谒玉晨君。

夫妻同寿,万万青春。

形式: 古风

怀尹真人

万里叠嶂翠,一心浮云闲。

羽人杏花发,倚树红琼颜。

流水杳冥外,女萝阴荫间。

却思人间世,多恐不可还。

青鸟飞难远,春云晴不闲。

但恐五云车,山上复有山。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