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公昔壮年日,时事正艰难。

东南万里荆棘,白日走豺獌。

闻有雄师貔虎,安得来如风雨,楼橹渡江关。

慷慨乞师议,翘首皖公山。念异族,虽化外,亦人间。

风车火侥可使,慕义似侯狦。

奈有穷奇之子,又嗾猘儿而起,俎豆变戈铤。

独驾小舟去,谈笑静狂澜。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其内容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对民族团结的深切呼唤。

诗中开篇即描绘了壮年时期的主人公面对国家动荡、东南万里之地烽烟四起的艰难时局,展现了主人公在这样的背景下,渴望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如同疾风骤雨般迅速集结军队,保卫国家的决心。这种慷慨激昂的呼吁,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接着,诗人通过“念异族,虽化外,亦人间”一句,强调了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理解、尊重,共同维护人类共有的家园。随后,诗人进一步提出,即使面对侵略与破坏,人们也应以和平、理性的态度寻求解决之道,如“风车火侥可使,慕义似侯狦”,表达了对通过道德感召、崇尚正义来化解冲突的期待。

然而,诗中也不乏对现实的批判,“奈有穷奇之子,又嗾猘儿而起,俎豆变戈铤”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心怀不轨、煽动暴力的人,使得原本和谐的局面变得剑拔弩张。在此背景下,主人公选择“独驾小舟去,谈笑静狂澜”,以智慧与勇气,试图在纷乱之中寻找和平的可能,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的冷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其对于民族团结、和平共处的深切期盼,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寻求理性解决之道的智慧与勇气。

收录诗词(425)

俞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字:荫甫
  • 籍贯:浙江德清
  • 生卒年:1821-1907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

今届杖乡岁,黄发更精神。

昔年曾奉春酒,来祝魏城君。

此日桑弧高挂,刚好桃符新写,除夕即生辰。

坐听晓钟转,六十一年春。看膝下,兰共芷,凤偕麟。

诸孙环侍中外,济济卅馀人。

也学汾阳故事,每日颔之而己,羁角认难真。

既此是真乐,以外复何云。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从此到眉寿,百岁曰期颐。

勋名德望俱懋,铭勒遍钟簴。

寄语云台诸将,莫笑不侯李广,未必数终奇。

郁郁此松柏,认取岁寒姿。古世臣,譬乔木,共兴衰。

国家理大物博,磐石万年基。

恭值成康盛世,应有韦平贤嗣,共乐中兴时。

以此祝公寿,当可釂金卮。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哨遍

讲舍数楹,高居圣湖,紧傍孤山趾。

登小楼、一望众峰低。扑帘旌无边苍翠,柳乍稊。

吾来纵寻春色,沙堤十里垂杨里。

俄菊径添黄,桐阴减绿,秋光清丽如此。

喜故人三两共尊罍。直坐到南屏暮钟催。

便算秋来,雅集俞楼,遂成韵事。噫。君试思之。

此楼于我蘧庐耳。天地吾逆旅,楼中人更如寄。

任李赵张王,殷翁柳老,推排递向楼头倚。

吾坐拥皋比,于兹十载,行云流水而已。

仿庾楼姓氏此留题。又只恐徒贻后人嗤。

启争端、谢墩何异。平生空洞无物,万事皆游戏。

即如吴下荒园一曲,亦与邮亭等视。

刻舟求剑岂非痴,到秋风、且来同醉。

形式: 词牌: 哨遍

戚氏

老欧阳。书斋宵读兴方长。

忽听西南,有声萧瑟惹愁肠。推窗。夜茫茫。

呼童出户更端详。

童言皎洁星月,在天横亘有银潢。

四顾寥落,人声都寂,忽闻树内声藏。

竟奔腾骤至,风雨飘忽,金铁琤瑽。公乃太息彷徨。

余识此矣,此气出金方。

秋声也、律调夷则,乐合清商。俨戎行。

一夜万骑,腾骧所至,凛冽非常。

草兮绿缛,木也葱茏,到此都付凋伤。

草木无情物,人非草木,可不思量。

万事劳形不已,苦凭持智力逞雄强。

试思有动于中,岂能自主,精气旋摇荡。

早镜中、白发三千丈。非复是、当日容光。

念我生、谁贼谁戕。笑童儿、未解此悲凉。

只闲庭内,虫吟唧唧,助我沾裳。

形式: 词牌: 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