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其三)

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

香凝花上露,影落镜中天。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

双鸳不解事,常傍翠阴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昔日西湖边,莲花盛开十数里。
花瓣上凝结着露珠,倒映在如镜的天空。
水亭中,枕席上细雨蒙蒙,夜晚的船上笙歌悠扬。
鸳鸯不解人间事,常常依偎在翠绿树荫下安眠。

注释

伊昔:从前。
西湖:杭州西湖。
娉婷:姿态优美。
莲:莲花。
香凝:香气凝聚。
花上露:花瓣上的露珠。
影落:倒影落下。
镜中天:如镜的天空。
枕簟:枕席。
水亭:水边凉亭。
笙歌:笙箫音乐。
月夜船:月光下的船只。
双鸳:一双鸳鸯。
不解事:不懂人世之事。
翠阴:翠绿的树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之夏的美丽画面。开篇“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两句,不仅设定了时空背景,更以“娉婷”二字形容莲花之美,既突显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腻观察,也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莲花在夏日里盛开,每一朵都散发着淡雅的香气,“香凝花上露”生动地描绘出这种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怀。

“影落镜中天”则是对西湖夏夜美景的一种独特表达。水中的莲花倒映在水面之上,宛如一副精致的画卷,而这画卷又仿佛悬挂于天际,虚实交织,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两句,诗人由静态转向动态,以“枕簟水亭雨”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情境,而“笙歌月夜船”则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里的“笙”应为古代的一种乐器,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最后,“双鸳不解事,常傍翠阴眠”则是全诗的情感落脚点。“双鸳”指的是水中游弋的鸳鸯,既可视为景物描写的一部分,也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对世俗纷争的不解与超脱。诗人选择“常傍翠阴眠”,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也是一种逃避现实世界的行为。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夏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伊昔(其二)

伊昔西湖上,孤山几树梅。

断篱深院落,流水旧亭台。

明月无今古,春风自去来。

逋仙不复作,消瘦为谁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伊昔(其一)

伊昔西湖柳,清阴满画楼。

午凉欺舞扇,晚雨系渔舟。

春尽花无主,风寒叶自秋。

六桥今在否,空惜旧时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再和潘天英韵

人生一传舍,于世懒蝇营。

千古月知己,四时花有情。

吟怀今郑綮,家学昔玄成。

自适眼前乐,何须身后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次二子韵

松边庭户竹边窗,归卧故山云半床。

蕙帐夜寒眠鹤醒,芸签日煖蠹鱼香。

读书喜汝眼如月,涉世嗟予鬓欲霜。

莫道文章真小技,今人当与古争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