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九十一)

悬崖撒手,藉草眠云,四方八面,移南作北。

佛祖不历处,古今不到处,如何行履。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形式: 偈颂

翻译

放手跃下悬崖,倚着草丛在云端歇息,无论东西南北,随意变换方位。
佛祖未曾踏足过任何地方,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如何行走于世间。
三九二十七,篱笆外寒风呼啸,觱栗声起。

注释

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崖。
藉:倚靠。
眠云:在云中休息。
四方八面:各个方向。
移南作北:改变方向,从南到北。
佛祖:佛教中的最高神祇或指修行至极高境界的人。
历处:踏足、经历。
不到处:未曾到达的地方。
如何:怎么。
行履:行走。
三九二十七:可能是指某种计数或者隐喻,具体含义需要上下文。
篱头:篱笆旁边。
觱栗:一种秋末冬初的寒冷风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朋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和对佛法的理解。"悬崖撒手"象征着放下执着,超脱世俗;"藉草眠云"则描绘出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态度。"四方八面,移南作北"进一步强调了无常变化和不拘泥于固定方位。"佛祖不历处,古今不到处"指出佛性超越时空,不受局限。

"如何行履"质问如何在世间行走而不被束缚,体现了对修行道路的探索。"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可能是指某个禅定或修行的阶段,也可能暗含季节变换,寓意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领悟的特点。

收录诗词(229)

释智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 籍贯:四明(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九十)

兴化打克宾,种谷不生豆。

虽然费栽培,也要人知有。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八十九)

雪窦头上锥,脚下劄。拍拍是令,成就一切世界。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八十八)

坐断毗卢顶,不禀释迦文,且在下风。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其八十七)

前峨嵋峰,后碧玉盘。

一字字,一句句,且非草本相瞒。

形式: 偈颂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