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李贤的《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描绘了诗人寓居简陋茅屋的生活情境,展现出一种淡泊自适的人生态度。首句“托身在何所,茅屋聊相依”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接纳,将自身寄托于朴素的住所。接下来的“苔藓积行径,松萝带斜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出清幽宁静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恬淡。
“临流叹鱼跃,冲霄羡鸿飞”借鱼跃水面和鸿雁翱翔,寓言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向往自由和高远的理想。然而,“飞跃各有适,吾今岂无归”又表明诗人明白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贫困,也并不妨碍内心的归宿感。
最后两句“奈何拙生理,不免寒与饥”直面生活的艰辛,承认自身的贫穷,但诗人以“贫者士之常,此事安足悲”表达出对贫穷的豁达态度,认为这是读书人应有的常态,不值得过分悲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贫士自比,通过写景抒怀,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坚韧和超脱,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君子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