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岩

地秘岩藏骨,溪灵膝印痕。

虚床惟太姥,别席尽曾孙。

披牒秦朝远,遗坛汉祀存。

何时幔亭侧,重复见幢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大地隐藏着秘密的岩石,溪流中留下了膝盖的印记。
空荡的床榻只有太姥的身影,告别之席上坐满了她的曾孙们。
古老的卷轴记录着秦朝的遥远历史,祭祀台上还保留着汉代的遗迹。
何时能再次在幔亭旁边,看到飘动的幢幡呢?

注释

地秘:隐藏的秘密。
岩藏:岩石深藏。
膝印痕:膝盖留下的痕迹。
虚床:空床。
太姥:年长的女性,可能指神话中的太姥山仙人。
曾孙:后代子孙。
披牒:查阅文献。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遗坛:遗留的祭祀坛。
汉祀:汉代的祭祀活动。
幔亭:古代的一种帐幕或小屋。
幢幡:佛教或道教仪式中使用的旗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仙迹岩》,描绘了一处神秘而古老的山岩景观。首句“地秘岩藏骨”,形象地写出岩壁深邃,仿佛隐藏着历史的痕迹和传说中的仙骨;“溪灵膝印痕”则暗示了溪流边可能留有仙人的足迹,增添了神秘色彩。接下来,“虚床惟太姥”暗指岩洞中空荡荡的,似乎只有太姥(道教中的女神)这样的仙人才能居住过,而“别席尽曾孙”则表达了后世子孙对先人的追思。

诗人通过“披牒秦朝远,遗坛汉祀存”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岩间的遗迹可能与古代秦汉时期有关,表明这里曾是人们祭祀神灵的场所。最后,“何时幔亭侧,重复见幢幡”表达了诗人对再次在仙迹岩看到仙人活动或仪式的期待,希望能在某个时刻亲身经历那种超凡的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仙迹岩的神秘氛围,寓含了对历史和神话的敬畏,以及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玉真书院经德堂

平生经德几人知,莫忘当年两字师。

绝代本无空谷叹,逢人且觅瑱山诗。

千章古木阴浓处,万卷藏书读尽时。

却把一杯堂上笑,世间多少啖名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有以事来请者效康节体作诗以答之

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将身更为人。

借使有求能尽与,也知方笑已生嗔。

器才满后须招损,镜太明时易受尘。

终日闭门无客至,近来鱼鸟却相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江行吊宋齐邱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

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

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

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即事示儿

扫迹衡门下,终朝抱膝吟。

贫须依稼穑,老不厌山林。

有酒无馀愿,因闲得此心。

西园早行乐,桃李渐成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