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约己心全小,宽民德有馀。
外家恩泽少,先后礼容虚。
原庙因前室,中朝避册书。
功名不胜纪,四谥叹犹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大行太皇太后所作的挽词第二首,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悼和对其品德的赞美。诗人首先称赞太皇太后的内心修养,认为她严格要求自己,品性高尚。接着,他提到太后对待百姓的宽容仁德,以及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对后辈的教诲,显示出她的谦逊和无私。
诗中提到“外家恩泽少”,暗示太后可能出身并不显赫,但她的贡献和影响超越了家族范围。而“先后礼容虚”则描绘了她在礼仪上虽有空缺,但其内在的美德更为重要。诗人还提到了太后的陵寝安排,以及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册书的使用,体现了对皇家传统的尊重。
最后,诗人感叹太后的功绩无数,难以尽数,而给予的封号“四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似乎仍不足以完全概括她的伟大。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对逝者崇高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内治隆三世,尊临极九年。
神孙克负荷,大业付安全。
有道华夷靖,无心怨恶悛。
和熹盛东汉,从此不称贤。
家风承旧相,国体继皇姑。
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春风开闭蛰,朝露湿焦枯。
万里生还客,冠缨泪雨濡。
累朝宗内治,晚岁擅鸿勋。
立子得元圣,收帘奉长君。
一言消横逆,多难弭纷纭。
仙驭曾非远,长瞻巩洛云。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