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游玉泉山登妙高塔

偷閒豫了登高债,思旧来寻酌水盟。

垂暮犹淩孤塔迥,无尘能洗此泉清。

离宫树石馀王气,绝岛风涛有战声。

地下故人应见念,忧危当日自承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陈宝琛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的《九月七日游玉泉山登妙高塔》。诗人以游历玉泉山、登妙高塔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偷閒豫了登高债,思旧来寻酌水盟”,诗人借游山玩水之乐,表达了对往昔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其中,“偷閒”二字,透露出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厌倦,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登高债”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攀登高山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暗含着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思考。

颔联“垂暮犹淩孤塔迥,无尘能洗此泉清”,诗人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独自站在高塔之上,眺望远方,感受清泉的清澈,表达了对宁静与纯净的向往。这里的“垂暮”不仅指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人生的暮年,而“犹凌孤塔迥”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敢。

颈联“离宫树石馀王气,绝岛风涛有战声”,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通过描述废弃的宫殿、荒凉的岛屿和动荡的海浪,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残酷。这一联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尾联“地下故人应见念,忧危当日自承平”,诗人想象已故友人在地下也应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人也反思了当时社会的忧患与和平,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姚叔节解元属题张亨甫先生题寄按察公石田画卷

过庭耳熟姚张交,诗稿受寄更三朝。

象贤抱持兵火际,卒就微禄为写雕。

枣梨捆载千里致,归告家祭辞折腰。

我寻棠茇后一纪,洄溯风义江天遥。

晚丁澒洞再觏子,尚手此卷珍松寥。

当时题赠事偶尔,世患腾遝来如潮。

溪山胜画孰竟隐,何地乾净如僧寮?

穷通修短等一覕,万劫要恃平生要。

百年可作大父行,故家文物犹票姚。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四月十四日同嘿园宰平游上方山至兜率寺

畿南之山最大房,石廪层沓摩穹苍。

银陀峻极古弗贵,伟此岩壑称上方。

峰回涧束合林翠,森壁留罅穿天光。

折盘开阖路几绝,数武一换山阴阳。

岂无飞流与争道,上有栏楯临洸洋。

石梯历级三百尽,复磴稍坦云屏张。

庵堂七二半颓陀,错落丹碧仍相望。

入门古柏俨初祖,建寺或者真情唐。

洞游岩坐絜先后,争取馀晷腰脚强。

经行荦确亦劳止,差喜所得堪汝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览一斗泉憩华严洞归过十方院白牡丹正盛开

寺后微径循涧阿,石厂出林如补陀。

嵌空钟乳作诸相,岩顶倒挂交松萝。

斗泉淙淙逗岩腹,傅会龙尾无乃讹?

华严安禅有常处,南下一洞檐嵯峨。

对楼山绿泛茗碗,坐久恐放桑榆过。

道逢异香出僧院,天女捧玉疑相魔。

空山春归剩自赏,奈此半霎销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晨循摘星陀游云水洞

摘星陀峻无由登,折旋斜上层复层。

双崖前横忽中豁,杖底百里河如绳。

绿阴障天导西下,磴尽始见岩栖僧。

乍探洞口怯深黝,作气联臂贤吾朋。

俯偻匍匐仅得度,手据足抵吾犹能。

稍前一罅侧身过,以火照壁龙对腾。

穹窿仰视不见顶,列炬十数终凌兢。

雪山危坠塔断卧,鬼佛寻丈疑有凭。

咄哉扣石备众响,笑语辄作洪声应。

燎光瑟缩益险滑,欲进却返心瞢瞢。

重幽顿出眩隙景,失讶接引来然灯。

归途追忆恍一梦,长觉绕耳钟眩噌。

形式: 古风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