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其十一)

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

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

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

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杂咏》系列之一,名为“其十一”。黄景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画面。

诗中开篇“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借由想象中的航海之旅,表达了对遥远之地的向往与探索精神。接着,“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两句,通过描绘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深深怀念与感慨。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则揭示了诗人的孤独感,仿佛在追寻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自由与独立。紧接着,“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引用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即远离尘世纷扰,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桃花源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一个远离喧嚣、充满和谐与安宁的理想社会。最后,“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困惑,暗示了寻找理想之路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希望与古代贤者一同度过平凡而充实的日子,体现了他对古代淳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感受。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也是对人性、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杂咏(其十二)

中庭有劲草,烈烈凌寒霜。

及至众芳发,努力媚春阳。

奇质无可见,一心与物忘。

嗟彼硗硗者,先时自摧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咏(其十三)

修修孤生木,丛丛蔽荆棘。

何意来良工,空山遂物色。

雕弧成方圆,顾盼与修饰。

芬芳袭衣綦,尘垢幸拂拭。

在物匪可耽,幸伴君子侧。

宛转望君知,莫忘本性直。

遗簪与敝帷,千载钦亮德。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杂咏(其十四)

胡粤异哀乐,春鸟亦殊音。

晓牖展晴荫,飞鸣递檐阴。

闻见异乡土,共此当春心。

万物欣有托,吾嗟竟安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咏(其十五)

蛾眉朝见宠,夕姗来群阴。

谮丑伏祸浅,誉美藏机深。

疗妒世无药,那可知其心。

周旋影自失,惝恍魂相寻。

溪头浣纱女,日暮愁淫淫。

彼此更相羡,泣下俱沾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