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遇(其三)》,由明代诗人郑梦周所作。诗中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变迁、道德沦丧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更迭中英雄人物命运的同情。
首句“淳风去已远,世道日幽昧”,开篇即点出主题,指出往昔淳朴之风已逝,当今世道日益晦暗不明。接着,“征伐降殷周,祥麟竟遇害”两句,借历史典故,暗喻历史上正义之士或仁人志士在权力斗争中往往遭受不公对待,甚至遭遇不幸。
“凤凰化鸡鹜,兰蕙为萧艾”运用比喻手法,将高尚品德比作凤凰和兰蕙,而将其堕落后的状态比作鸡鹜和萧艾,形象地描绘了美德被埋没、恶行横行的社会现象。最后,“嗟哉孔与孟,天意屡颠沛”表达了对孔子、孟子等圣贤的哀叹,认为他们的理想和道德准则在现实中屡遭挫折。
“时运既如此,生民复何赖”则直接抒发了对时代变迁、人民生活困苦的忧虑,指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如何自处、寻求生存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道德滑坡、正义难伸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