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的《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中的第三首。方孝孺以文才出众著称,此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汉高嫚士千馀载”,开篇即以汉高祖刘邦为例,指出自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社会上似乎缺乏了像他那样的贤士。这里的“嫚士”并非贬义,而是指能以宽厚之心对待士人的君主,意在强调刘邦的包容与识人之明。
接着,“不见师臣与友臣”,进一步阐述了在汉高祖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既没有像他的老师和朋友一样的贤臣出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人才匮乏的隐喻。
“解使时君谦德重”,这一句转而从正面肯定了汉高祖的美德,指出他能够使当时的君主重视谦逊和品德。这里暗含着对当下君主或领导者应效仿汉高祖,重视道德修养和谦逊品质的期待。
最后,“孔明而下两三人”将话题引向诸葛亮,认为在诸葛亮之下,历史上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具备类似的才能和品德。这里不仅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也暗含了对当代缺乏同样杰出人才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贤君和贤臣,以及对当前社会人才状况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人才培育和道德建设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