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净慈明侍者回东山

南屏山中五百众,大有神通并妙用。

可怜辛苦宾头卢,无时不赴檀门供。

就令侍者托钵归,眼上不惜长双眉。

问渠扇子在何处,临风更索犀牛儿。

犀牛儿吼难描摸,王维笔下丹青薄。

西湖烟雨漫遮藏,日出东山露头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屏山中五百僧侣的修行生活与神通妙用,以及对一位名为净慈明的侍者的深情厚谊。诗中以“可怜辛苦宾头卢”开篇,将宾头卢比作辛苦修行的僧人,赞美他们不辞辛劳地为檀香门服务。接着,“无时不赴檀门供”进一步强调了僧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就令侍者托钵归,眼上不惜长双眉”两句,通过侍者归来的场景,表达了对僧人们慈悲为怀、乐于助人的赞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长双眉”的形象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僧人们在帮助他人时的专注与虔诚。

“问渠扇子在何处,临风更索犀牛儿”则以扇子和犀牛儿为喻,暗示了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犀牛儿的吼声难以描绘,象征着某些难以言表的挑战,而王维的画作也显得力有未逮,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挑战的复杂性。

最后,“西湖烟雨漫遮藏,日出东山露头角”以西湖的烟雨和日出的景象作为背景,寓意着尽管面对重重困难,但总有光明与希望。日出东山象征着困境之后的曙光,表达了对净慈明侍者回归东山后,能够克服困难、重获新生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佛法的深切信仰与实践。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困境中希望与光明的向往。

收录诗词(123)

梵琦(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 字:楚石
  • 籍贯:浙江象山
  • 生卒年:?—1370

相关古诗词

送的藏主归里

日本师僧皆可喜,不惮鲸波千万里。

捐躯为法到南方,如此出家今有几。

苦参的是禅家流,密證潜符更奇伟。

从来佛祖是生冤,肯认山河为自已。

五千馀卷纸上语,却笑痴蝇钻未已。

自家宝藏无一物,尽大地人提不起。

年穷腊尽归去来,东风入律梅花开。

形式: 古风

送天宁谧藏主回净光

永嘉老子错行脚,被人呼为一宿觉。

曹溪只是个樵夫,佛法何曾解参学。

三千威仪八万行,一霎清风顿销铄。

偶然撰得文字成,被人唤作真丹经。

泥中洗土不唧?,画蛇添足空丁宁。

看渠两著浑未是,学者焉能出生死。

如来藏里本无珠,万古虚名挂唇齿。

为我殷勤问净光,永嘉老人应著忙。

说与如今甚时节,莫恋松风与江月。

形式: 古风

送兴藏主游金陵

春山青,春水绿。

一枝两枝梅花开,十里五里村路曲。

石城云影聚复散,草店鸡声断仍续。

莫言描画心手拙,此景当前本奇绝。

谁能一字施品评,简尽五千四十八。

道人笑我虚开口,矢上加尖成漏透。

背却法堂穿草鞋,井深绠短终难搆。

形式: 古风

送性禅人之江湘

秋雨垂垂风飒飒,离思禅心乍离合。

湘江东畔雁初来,渔唱穿云笛韵哀。

更有芦花飞似雪,远山重叠锦屏开。

痴儿唤作真如界,苦向宗门立知解。

折脚匡床冷似冰,呈似老僧心不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