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十二首(其八)

梦醒箬篷底,一点一声秋。

密密疏疏淅淅,听遍不胜愁。

数朵湿山如黛,两岸芦花似雪,白了旅人头。

谁识绣衣客,转忆绿苹州。是僧楼,是罗帐,是扁舟。

触惹平生心事,仕宦苦沈浮。

忽见鱼生床下,又听蛙鸣灶底,难得唤晴鸠。

檐溜洒空下,多半作浮沤。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其八)由清代诗人蒋士铨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句“梦醒箬篷底,一点一声秋”以梦醒后所处的环境为背景,暗示着诗人从梦境中惊醒,感受到秋夜的凉意,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下来,“密密疏疏淅淅,听遍不胜愁”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过描述雨点或风声的密集与稀疏,以及听遍这些声音后的无尽忧愁,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数朵湿山如黛,两岸芦花似雪,白了旅人头”三句,将画面转向自然景观,湿漉漉的山峦如同黛色的画笔,两岸的芦花在月光下犹如皑皑白雪,而旅人的白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主题。

“谁识绣衣客,转忆绿苹州”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或许是在回忆某个特定的地方或经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向往。

“是僧楼,是罗帐,是扁舟”三句,通过“僧楼”、“罗帐”、“扁舟”的意象,分别象征着宁静、私密和自由,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思考。

“触惹平生心事,仕宦苦沈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涯的艰辛与挫折的感慨,以及对内心纷扰的反思。

“忽见鱼生床下,又听蛙鸣灶底,难得唤晴鸠”则以小动物的活动为线索,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活琐碎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界的微妙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最后,“檐溜洒空下,多半作浮沤”以雨水滴落屋檐,最终化为虚无的比喻,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时间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257)

蒋士铨(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苕生,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字:心馀
  • 号:藏园
  • 籍贯:铅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725—1784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十二首(其九)

何处乞鱼艇,应怪雁声迟。

多少青山红树,谁唱去来词。

想到平冈古木,梦落横塘小岸,各自有相思。

莫笑伯时懒,公尚在京师。水粼粼,石齿齿,草离离。

人生转境堪念,怅惘概如斯。

只好卧游薮泽,便是燕居清旷,真个欲何之。

烟水接天阔,让与白鸥嘻。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支]韵

水调歌头十二首(其十)

蚤作文中子,晚号石徂徕。

闲数江东名士,弟子尽邹枚。

堂上六经诸子,杖底千严万壑,窗对淀湖开。

梁孟笑偕老,两拜告身来。探龙湫,观禹穴,问天台。

更看广陵潮势,八月走奔雷。

传说种花仙吏,仍是皱庭学士,九载舞衣陪。

宦成奉亲去,双举介眉杯。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灰]韵

水调歌头十二首(其十一)

缓缓弄春水,未是急流中。

舟比退飞六鹢,那要满帆风。

画里溪山不改,镜里须眉可笑,骨相老诗翁。

潇洒一官足,磊落半生穷。母康宁,妻婉婉,子童蒙。

去拣江山佳处,小筑百花业。

醒则奉觞上寿,醉则关门熟睡,旧事海天空。

勿以悠悠说,乱我读书胸。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十二首(其十二)

万缕乱愁绪,一块大疑团。

任尔风轮旋转,难破此重关。

贤圣几多苦趣,仙佛几多恶劫,旧案怕寻看。

细想不能语,老泪湿栏干。收白眼,持翠管,写乌栏。

偶谱断肠情事,举一例千端。

不管周郎顾曲,谁道醉翁嗜酒,作者意漫漫。

一切有情物,如是可参观。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