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秩下第还山中

沈郎读书如好酒,终日喃喃不停口。

愈醉愈贪滋味佳,半夜葩经犹在手。

沈郎作文如作画,万象森罗同造化。

江湖巨眼一见之,争致千金来问价。

读书作文未足奇,胸中抱负谁能知。

立心要做三代士,不数汉唐群小儿。

相逢俗客腰懒折,共骂书生太豪杰。

我言沈郎不独铁作腰,请看沈郎心肠都是铁。

昨日当场选乡试,诸子竞陈椒与桂。

满前辛辣气多烈,掩却太羹玄酒味。

沈郎笑歌归去来,读书更上山中台。

人传沈郎颇不乐,我言此子器量非瓶罍。

劝君且暂居田野,颜渊称舜何人也。

来科夺取黄金榜,上元压倒纷纷先进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沈郎的读书和作文之态,展现了其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其内心抱负的宏大。沈郎读书如同品味美酒,终日沉浸其中,越读越醉,连半夜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卷。他作文如同作画,将万物的精妙与自然的造化融为一体,引得众人争相追捧。然而,沈郎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立志成为能影响历史的“三代士”,不屑于与世俗之人交往,甚至被他们视为过于豪放不羁。

诗中以沈郎的读书和作文为线索,不仅赞美了其勤奋好学的精神,也揭示了他内心的坚韧与不屈。面对世俗的误解和非议,沈郎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所动。诗的最后,诗人鼓励沈郎坚守自我,未来有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之上的佼佼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沈郎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与期待,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竹溪

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

借问竹溪何所在,西望玉山东近海。

一都门户五千家,十代衣冠三百载。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

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

溪南溪北皆春水,岂但楼船往来此。

种竹不种杨柳枝,非畏旁人呼俗子。

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

主人日日临溪水,要濯此心如镜明。

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

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

君不见七贤六逸风流师,兰亭修褉夸文辞。

烦君从事汤盘刻,更读少陵桃树诗。

形式: 古风

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乐庵江都人,来作昆山客。

布衣三十余,言行皆道德。

王公双眼如镜明,一见遂识人中英。

即令女弟侍巾栉,不久竟成天下名。

州县屡迁官,台阁荐膺职。

甘心民事恤饥寒,苦口君身论阙失。

一朝谢病解朝簪,托身便筑圆明庵。

自言腊月三十日,散场似与禅和参。

哀哉三百年,荒丘久无主。

猛欲问梅花,梅花寂无语。

呜呼白石烂、沧海枯,先生之名不可磨,先生之名不可磨。

形式: 古风

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郭外东南隅,行行仅六里。

土地颇高肥,泉流亦甘美。

昔人爱此民风和,王公薤露时来歌。

谁知兴废眼前事,旧坟渐少新坟多。

杨生一乡彦,考盘在空谷。

官田时趁雨中耕,父书夜向灯前读。

乐庵之墓屋东头,人物吾邦第一流。

杨生怀贤悯芜秽,有时岁事来恭修。

斯文在斯人,斯人不可作。

我欲荐梅花,梅花已零落。

呜呼三尺法天下知,先生之封谁敢夷,先生之封谁敢夷。

形式: 古风

寄贺甫里严公宁五帙

严先生,隐者流,胸中五车汗尔牛。

星轺物色卒未遇,布衣将老东南陬。

宅傍天随子,学耻平津侯。

眼空四海百不忧,平生抱负谁与俦。

今年已半百,苍发双明眸。

客星久不犯帝座,寿星忽见弧南头。

山中酒熟香可篘,阿恒沉疴今又瘳。

银篆盘,铁拄杖,纷纷车马来交游,诗成醉饱饮未休。

我有一枝花,赠君为寿筹。

伯玉知非年,买臣富贵秋。

江水东驰无日夜,蟠桃莫信痴儿偷,要将忠孝名长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