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颂(其二)》由宋代诗人陈易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无心”与“有心”的辩证关系。
首句“个中端的有谁知”,提出一个疑问:其中的真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接着,“知者归来到者稀”则揭示了理解真理的人虽少,但那些真正追寻真理的人最终会回归到真理的怀抱。这种回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与努力的过程。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认识真理的困难。即使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听到了真理的声音,也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这里的“离声离色”指的是脱离了声音和颜色这些表象,去探寻内在的真实。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山青水绿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真理的显现,而鹤唳猿啼则是自然界中微妙的活动,它们共同展示了真理的奥秘。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真理的显现,强调了自然与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表达了追求真理的态度。有意寻找真理的人往往难以找到,因为真理不在人的刻意追求之中,而是在不经意间,当人们放下执着,保持一颗平常心时,真理便会自然呈现。这反映了禅宗中“无心即是道”的哲学思想,即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真理才能被真正领悟。
综上所述,《颂(其二)》通过自然景象与哲理的结合,深刻地探讨了真理的追寻与理解过程,以及“无心”与“有心”在寻求真理中的不同态度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