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蔡州三首(其三)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

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陵关。

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形式: 古风

翻译

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人流如织,使者押送淮西的俘虏前来进献。
四方异族听到消息惊慌失措,天子在高楼上接受祝贺。
那些作恶多端的少年,罪行累累,连头发都数不清,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城西的土地。
南峰没有烽火,楚地湖泽宁静,夜晚行路也不必担心穆陵关的封锁。
功绩记录完毕,天下安定,勇士们佩剑而立,凝视着恒山,仿佛守护和平的誓言。

注释

九衢:繁华的街道。
浑浑流:车马众多, 流动不息。
使臣:朝廷使者。
淮西囚:从淮西地区俘获的敌人。
四夷:四方异族。
失匕箸:惊慌失措,像丢掉餐具一样。
妖童:邪恶的少年。
擢发不足数:形容罪行累累,罪大恶极。
血污:鲜血染红。
抔土:一小捧泥土。
南峰无火:南边山头没有烽火报警。
楚泽闲:楚地湖泽平静。
不锁:无需关闭。
穆陵关:古代关隘。
策勋:记录功绩。
泰:安定。
恒山:象征着坚定和忠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胜利后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现了战前的混乱与战后的安定,以及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影响。

"九衢车马浑浑流" 描述了战前街道上的繁忙与混乱,车马如流水一般。"使臣来献淮西囚" 表明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俘虏被送往都城。这两句交代了背景,是一场战事的结束。

接着,"四夷闻风失匕箸" 是说边疆地区的人们听到了消息,都放下了手中的农具,这里用“匕箸”比喻战争带来的恐慌和影响。"天子受贺登高楼" 则是皇帝在城楼上接受朝臣的祝贺,显示出中央对这一胜利的重视和庆幸。

"妖童擢发不足数" 中“妖童”应指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这里形象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悲惨。"血污城西一抔土" 则直接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景象。

"南峰无火楚泽闲" 描述了一种安宁和平的自然景观,相对于前文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夜行不锁穆陵关" 表示在和平时期,即使是夜晚也不需要关闭城门,这里的“穆陵关”可能是虚指某一重要关隘。

最后,"策勋礼毕天下泰" 中的“策勋”通常是授予战功突出的将士,“礼毕”则意味着仪式结束。这里表达了战争胜利后的庆典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天下太平的景象。"猛士按剑看恒山" 则描绘了一种警觉与守护之情,尽管战争已结束,但仍需保持警惕。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与和平、混沌与秩序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争胜利后的感慨,以及对于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重返常态的心愿。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白太守行

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

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

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

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

夸者窃所怪,贤者默思齐。

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圭。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形式: 古风

龙阳县歌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伤韦宾客

韦公八十馀,位至六尚书。

五福唯无富,一生谁得如。

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

海内时流尽,何人动素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