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哀殉节常理斋刺史》是清代诗人王仲所作,通过对殉节的常理斋刺史的哀悼与赞美,展现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中首先提到“轻生丈夫耻”,表达了对那些轻易放弃生命的男子的不屑,强调了忠诚与勇敢的价值。接着,“常公得其死”赞扬了常理斋刺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身殉职的壮举。这一行为不仅使他个人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也惠及了他的后代子孙,体现了忠诚与牺牲的深远影响。
“何时西岭拜忠魂,英风会想万山屯。”这两句描绘了后人对常理斋刺史英灵的追思之情,想象着在遥远的西岭山中,人们将拜祭这位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将被永远铭记于心,如同万山屯中的英风长存。
“十年白骨埋黄土,日月悠然照血痕。”这两句则通过描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永恒,强调了英雄虽已离世,但其精神和事迹将如同日月一般,永远照亮历史的长河,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最后,“同日不惟懦者立,苗民应惭未知恩。”这两句指出,在同一时刻,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站立起来,而那些不知感恩的苗民应当感到羞愧。这不仅是对常理斋刺史英勇行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忠诚与勇敢者的呼唤,希望他们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常理斋刺史的哀悼与赞美,深刻地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传承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