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高山之巅的景象和心境。开篇“仰攀栖鹘手扪天,俯瞰灵虬卧沕渊”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主体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宇宙之大、山川之深的无尽向往。诗人以“仰攀栖鹘手扪天”来形容自己的身体仿佛触及苍天,这种超脱尘世的姿态,展现了其内心对于高洁境界的追求。而“俯瞰灵虬卧沕渊”则是从另一角度表现山川之美,"灵虬"指的是神秘而又奇特的山脉,这里的“卧沕渊”形象强烈,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深处的探索与赞叹。
接下来的“廉使昉于今易□,祖师曾向此安禅”两句,诗人通过时间的维度,把自己置于历史长河中,与古代祖师相通。"廉使"一词表明了时代的更迭,而“昉于今易”则指代变迁,意味着时光易逝,但精神传承不变。"祖师曾向此安禅"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先贤修行之地的崇敬与追随。
中间“绝怜雪瀑飞千丈,颇欲阴崖结数椽”两句,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绝怜雪瀑飞千丈"表达了诗人对于壮丽山水的赞美之情,而"颇欲阴崖结数椽"则透露了一种居住于此、与自然共生的愿望。
最后“老病不能扶杖出,让他李郭做神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一种无奈和自嘲。年迈多病,无法再次踏足山林,遂有"让他李郭做神仙"的感慨,这里的“李郭”指的是唐代的诗仙李白和郭茂倩,他们象征着自由与超脱尘世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构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现实中的无奈交织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