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步山围合,春生物自欣。
溪声如听雨,松色欲摩云。
谢客推门入,支郎半坐分。
林间携小队,不敢散鸦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日山林景象,诗人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野步山围合,春生物自欣。”开篇即设置了一个悠闲漫步于山野之间的场景,山峦环抱,春意盎然。诗人通过“野步”二字,传达出一种自在游历的情怀,而“春生物自欣”则表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力正旺盛地展现着各自的生长状态,无不令人感到欣喜。
“溪声如听雨,松色欲摩云。”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流水的声音与细雨相类似,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连绵的情境。同时,“松色欲摩云”则将视线引向高远,松树的颜色仿佛要触及天际的云层,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意境。
“谢客推门入,支郎半坐分。”诗人在山房中款待来访的宾朋,以一种平和、自然的态度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这里的“谢客”、“支郎”,都是古代官职名称,用以指代来客,体现出诗人的谦逊与礼节。
“林间携小队,不敢散鸦群。”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在林中漫步,与随行的小队保持着和睦,一切行动都不愿惊扰到那些栖息于树梢之上的乌鸦,彰显出对自然界生命尊重的一份心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野春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
不详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别去名场叹滞留,肯来空谷话清幽。
知君有约趋金马,笑我无心对白鸥。
千顷量陂能却老,一编家学莫他求。
相将杖履题诗处,跨鹿山头记旧游。
九折山围市,双溪水浸田。
号风吹客袖,落雪舞蛮毡。
塞上寻归马,波间畏跕鸢。
此生随所适,老去合乘边。
古屋云栖洞,深湖水拍桥。
吏閒知学稼,民乐自歌樵。
官监频添牧,蕃商不费招。
老夫便午睡,风恶任飘摇。
蜀相披荒垒,唐人拓密林。
四川襟带重,六诏雾云深。
盐米成民业,珠犀作吏箴。
官閒无一事,闭閤念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