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中秋

照破乾坤闷。算今宵、人间天上,平分秋恨。

十二阑干凉似水,中有个侬闲凭。

心上着秋痕一寸。

万古西风吹不落,伴山河、留得蟾宫镜。

兴废事,也难问。霜华劝染姮娥鬓。

倘年年玉颜无恙,那禁孤另。

忽地冷萤帘外绿,摇荡秋魂未定。

又花影与人同困。

空际似闻呼月子,料霓裳、旧谱须他正。

我欲向,广寒听。

形式:

鉴赏

这首《贺新凉·中秋》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以中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夜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诗中“照破乾坤闷”开篇,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寂静的夜晚,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心中的烦闷。接下来,“人间天上,平分秋恨”表达了对人间离愁别绪与天上月色共享的感慨。

“十二阑干凉似水”写出了秋夜的清凉,诗人独自凭栏,心中留下深深的秋意。“万古西风吹不落,伴山河、留得蟾宫镜”则寓言月亮永恒不变,见证了历史变迁,但人事兴衰却难以追寻。

“霜华劝染姮娥鬓”借霜华暗示岁月流逝,嫦娥的容颜也难以抵挡时光的侵蚀。诗人担忧自己如嫦娥般孤独,面对“忽地冷萤帘外绿,摇荡秋魂未定”的景象,心境更加凄凉。“又花影与人同困”进一步渲染了诗人与秋景的共鸣,感到连花影都与他一同陷入困境。

最后,“空际似闻呼月子,料霓裳、旧谱须他正”想象月中仙子在呼唤,暗示着诗人期待找到心灵的慰藉。他渴望前往广寒宫聆听那来自月宫的音乐,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中秋月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人生无常和永恒主题的思考。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解连环.登城南天心阁

秋容如画。有雁声一派,送将来也。

算不同、王粲登楼,指故国山河,这般清暇。

烟草连天,过几度、称王称霸。

甚熊家缔造,马氏经营,瞥眼飘瓦。今日客何为者。

倚阑干提起,数千年话。

呼酒处、秋与云平,更休要听他,江流日夜。

唫瘦西风,怕只是、沧桑难写。

又荒原、斜照沈沈,无言西下。

形式:

酹江月(其一)甲戌十七初度

重阳节近,是湘中骚客,悬弧之日。

堕地百忧从此始,悔别玉楼长吉。

秋士青衫,春人红豆,著甚伤心极。

前途事黑,倩谁问个消息。

谁知好梦如烟,华年似水,转瞬皆陈迹。

佛地仙天何处也,这点因缘未毕。

病里求生,愁中觅死,天亦难为力。

菊花开了,且拚痛饮今夕。

形式:

酹江月(其二)

湘天住久,算有情山水,物情岁月。

守著美人香草在,强似江湖落魄。

笛簟填词,筝篷载酒,来往烟骚国。

并非纪律,此身总觉如客。

眼底红叶高楼,黄花小院,相对堪浮白。

一种秋风成共命,记否去年今日。

一第天悭,百蛮亲老,那更流光瞥。

鬓丝禅榻,华年两字消得。

形式:

浣溪纱(其一)湘江舟行

十载江湖酒梦消。短篷身世又今朝。

秋江催动木兰桡。

分手青山云黯黯,打头黄叶雨萧萧。

一声画角送归潮。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