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觉地颂(其二)》是唐代僧人惟劲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觉悟与解脱的深刻思想。
首先,诗人以“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迷茫与痛苦,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无法自拔。接着,“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则表达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能够以一言之力,引领众生脱离苦海,走向解脱。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阐述了智慧与行动的来源与关系,强调了智慧与实践的统一。接下来,“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进一步说明了智慧与行动的合一,最终回归到本源的平静状态。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揭示了宇宙万物与内心世界的统一,一切现象都是真理的显现,心性的光明普照一切。而“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则通过火焰与空性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宇宙的空寂本质。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表明了生命的无常与变化,无论生灭,都只是现象的展现,并非真实的存在。接下来,“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以珠镜与浮云的比喻,说明了真相的恒定不变,而现象则是瞬息万变的。
最后,“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指出,生命的存在与消失如同水中之月,应缘而生,应缘而灭,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所生,无有自性。而“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则强调了众生本性清净,只是由于妄念遮蔽了真正的智慧。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觉悟与解脱的主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与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