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洋岭背闻雨声满山细听林上槁叶风过之相戛击而成音后先疏数中节清绝难状篷笼夜雨未足为奇

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

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

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

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

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

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

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

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

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

得似此声清,潇洒过笙鹤。

天籁者非耶,夔襄不能学。

形式: 古风

翻译

太阳还未升起在扶桑,云彩仍聚积于海山之间。
仿佛是即将下雨的时刻,早晨的阴霾让山谷显得寒冷。
霜冻的树林中落叶纷飞,尽管干燥尚未完全落下。
飒飒的声响充满空山,仔细聆听,那是微小的雨声开始。
一片叶子独自低吟,千万片叶子竞相嬉戏。
它们攀向最高的树枝,相互摩擦,仿佛在演奏宫角之音。
渴望借助风的力量,风来时它们能感知到。
片刻后,风声消失,只剩下雨滴轻敲的声音。
这场雨并无奇特之处,却带来乐趣。
当风停叶静,雨又落在何处,让人疑惑。
霜冻的野外万物声音干涩,带着尘土的浑浊。
篷布的声音并非虚假,而瓢的声音过于质朴。
这样的声音多么清脆,如同笙鹤的飘逸。
这是自然的乐章,夔和襄都无法模仿的天籁。

注释

扶桑:神话中的日出处。
屯:聚集。
宛是:仿佛。
凛:使...寒冷。
荏苒:形容时间慢慢流逝。
宫角:古代音乐中的两个音阶。
领略:感受,体验。
索索:形容雨声。
此声清:这样的声音清脆。
笙鹤:古代乐器,此处比喻清雅之声。
夔襄:古代传说中的音乐神。

鉴赏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谷晨 雨的声音图景。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开篇即写“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设定了一个朦胧晨光中的高远山岭,云雾缭绕其间,为后文描写雨声奠定了氛围。

接着,“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透露出天气的变化和即将到来的雨水。这里的“宛是”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感受,而“朝阴凛岩壑”则描绘出山谷间阴冷的氛围,预示着雨水即将降临。

随后,“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中,“霜林”二字生动地勾勒出秋天树木上的霜气,而“荏苒乾未落”则展示了树叶在风雨交加中的摇曳状态。

“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一句,是诗中极富表现力的描写。这里的“飒飒”声音形象地展现了初起的雨声,而“细听微雨作”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初雨细节的关注和欣赏。

接下来的“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中,“一叶初自吟”写出了雨滴初落时与树叶的互动,而“万叶竞相谑”则描绘了更多的树叶参与到这种声音游戏中。“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更是将这场景推向高潮,仿佛听到了树梢间雨滴和树叶摩擦的声音。

诗人接着写道:“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这里,“燥响”指的应该是干燥的声响,而“风来能领略”则表明在风的带动下,这些声音得以传递开去。“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一句,则更深化了诗人对于雨声的专注和欣赏。

最后,“是雨亦无奇, 如雨乃可乐。风停叶静时,雨从何处著。”表达了一种平常之中发现美好的情感,而“霜野物声乾,终带尘土浊。篷音非出虚,瓢音太伤朴”则是对自然界声音的进一步描写和评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声音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雨滴敲击声响的山谷之中,让人仿佛能够聆听到那远处传来的微雨之音,以及它与树叶、岩石间产生的交响。诗中的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声音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

收录诗词(25)

巩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迎晖亭

我来将值日午时,千峰照耀碧玻璃。

集贤村前俯列屋,宝林木石呈幽姿。

人言可比双径雄,胜处乃在阿堵中。

崇岗层嶂屹亭在,似约老眼来窥东。

日出乌鸟飞,日入牛羊下。

再游当与夸父期,不用山僧远迎迓。

形式: 古风

哀吕东莱

呜呼吕夫子,天姿素颙昂。

文献绍家学,刻意稽虞唐。

看书眼如月,洞照所未详。

云雾养豹质,彝尊瑑龙章。

椎锋裹头岁,蹑足游四方。

取友半楚越,笃志日自强。

著眼嚣尘上,口不挂否臧。

坚车遵大路,骖辔多王良。

笔阵万人敌,严严亚夫营。

既壮道愈焯,维斗揭太常。

朝路阅时变,有意夫明昌。

呜呼命非耶,一病俄殂丧。

百年能几见,痛在予衷肠。

恭惟经济学,日就而月将。

便便五经笥,笑视古锦囊。

订史参理乱,一一堪施行。

圣伏道绝塞,繄我为发明。

无心著师说,独逊时辈声。

盘礴九云梦,胸次莫与京。

炉烟对姬孔,脱落翰墨场。

耳目所纂辑,如春之发生。

退然避时誉,敛衽不肯当。

居忧寄萧寺,举俗载其名。

户外履常满,摄齐愿升堂。

树阴敷昼户,静对书一床。

是中亦何有,乃独不可量。

吾则不尔拒,岁寒永相望。

嗟丰幼甚愚,圣读初滥觞。

先生与之进,闻见昔未尝。

抠衣莫我旧,岁籥今几更。

山林有陈迹,尚想曳杖声。

精衷无渝泐,气序有翕张。

俯仰十数载,淹留竟奚成。

群趋竞场屋,意气无激扬。

荏苒去函丈,有愧弟子行。

册府罗鹭羽,寻拜尚书郎。

明堂资众木,待公举脩梁。

丰时游庠序,门墙迩康庄。

偕我二三子,振袂时骞翔。

黄尘乌帽底,自觉神观清。

每伺趋局暇,进揖班马香。

先生为酬酢,讲贯忘暄凉。

于时萃英髦,王路均且平。

苏醒忧国病,斟酌鉴古情。

门外有过辙,颇怪来往并。

再岁感末疾,长江理归航。

江滨多送客,飞盖惊凫鸧。

走实厌众味,食鱼必河鲂。

岂其嗜野蔌,而置稌与粳。

敬愿持此心,不厌道阻长。

及归供洒扫,药饵常侍旁。

庶几秉一炬,上接星宿芒。

师门谢宾客,童稚亦叹惊。

唯有旧学徒,尚俾承馀光。

神闲造冲邈,气定绝慨慷。

啸傲羲皇上,税驾无何乡。

今岁二月中,丰入须女城。

床下拜庞老,城隅有幽坊。

维时春气和,天宇新霁晴。

先生呼我俱,缓步临前楹。

露菊擢翠羽,风篁韵繁筝。

昼坐欣至夕,话尽一再更。

诲言皆砭石,易知复难忘。

委曲到肝鬲,如啜黄昏汤。

出门九徘徊,三复心遑遑。

提撕不予弃,感切涕泗横。

先世有遗书,故墟有山房。

尚冀疾有间,挈领提其纲。

敢以学为嬉,坐使素业荒。

誓当服明训,为衣不为裳。

笔著将脱稿,后生有宪章。

家传人诵之,岂但师张程。

研精固有造,栖迟讵无成。

呜呼寝门恸,兹祸谁使令。

天高不可诉,仰视空茫茫。

枯琴在东壁,遗履陈西厢。

未续千古泪,桂魄三阙盈。

慨昔身健日,浮言多谤伤。

黄钟自疏越,郑卫徒铮铮。

事定盖棺了,玄黄閟青箱。

堂堂那复见,薄奠摅寸诚。

斯文倘有继,师道其张皇。

矢心荐明蠲,精爽庶歆飨。

形式: 古风

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

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

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

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所见寖以广,变怪惊龙鱼。

人生本自有丘壑,陋巷栖迟穷亦乐。

何必三江暨五湖,始助胸中疆界拓。

我言随寓耳目移,马迁所以游会稽。

向令俯偻但京国,未必大放雄深词。

君今濯秀双溪水,下语不凡真可喜。

若使循为举子文,定自棘门儿戏耳。

古来妙技如屠龙,不疗饥馁徒为工。

不如高科取富贵,如一枣叶持针锋。

挟册将游随子国,亲贤况是诸侯客。

曾将好手冠南宫,行当阔步趋文石。

奋飞欲往气莫降,蒹葭莽莽天雨霜。

扬澜左蠡吞九泽,大孤小孤插长江。

请停诗笔莫容易,大义联翩且周礼。

路途千里负笈人,并以经涂相指似。

形式: 古风

翠蛟亭泉出天柱之趾将至洞霄门数折下坠方春盛时如蛟饮涧亭当木石最奇处旧取东坡诗语名以舞翠客谓不若直名翠蛟为不费答知宫事王君思明欣改之为赋一首

木石相因依,妙处在得水。

遇其相合时,涧蹙水多止。

巍巍天柱峰,双洞空无底。

怪石抱川回,灌木参天起。

青蛟走玉骨,玄脉贯石髓。

屈折暂得伸,掀舞如掉尾。

亭成自何年,不陋亦不侈。

秋深泉少缩,亭影照清泚。

忽遇水飞流,亭在银涛里。

愁蛟捲亭去,相距不盈咫。

一落坠两谼,力竭势方已。

终疑入江湖,赴海日千里。

昨夜山雨豪,梧竹尽风靡。

轰雷与石斗,蛟怒几欲死。

吾亭方宴然,清晓见窗几。

因携一樽来,与客相料理。

剩拟画将归,题诗却留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