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五)四月八日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鉴赏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诗人董以宁在乙巳年(即公元1645年)四月八日所作的一首述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三十无儿”,开篇便点出主人公已至中年,却未有子嗣,这在古代社会往往被视为一种遗憾和负担。“曾累却、高堂心疚”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给父母带来忧愁的自责之情。“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这里使用了佛教中的“悉达”来比喻孩子的出生,暗示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与寄托。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描述了为孩子准备衣物的细节,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表达了对早日有孙子的期待,以及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

接下来,“堪慰处,兰生又。堪悲处,萱摧骤”,通过兰花的生长和萱草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交替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暗含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表达了对未能尽孝的遗憾,以及对年幼孩子的怜爱。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描绘了主人公在祖母灵前哭泣哀悼的情景,以及对祖母灵魂的想象,表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希望在佛法的庇护下,家人能够得到安宁与解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哀伤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六)午日

素鞸栾栾,早映却、一庭榴火。

无奈是、萱枝新萎,北堂尘锁。

续命色丝空欲系,招魂角黍频教裹。

问茫茫天地独何之,归来些。蹒跚苦,应坚坐。

劬劳久,应高卧。愿魂无去此,还防跌蹉。

只听彩船喧竞渡,锦标未夺终怜我。

便奠来、桂酒与椒浆,最难妥。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七)七夕

昨岁针楼,看儿女、筵前乞巧。

曾道述、生儿愚鲁,公卿可到。

膝上抱孙閒说与,牵牛尔是痴些好。

待他年、为尔娶天孙,同谐老。秋已再,星仍皎。

言犹在,人偏杳。看敝衣曝处,音容非渺。

此夕可能归白鹤,当时空望传青鸟。

漫重陈、瓜果向灵帷,心如捣。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八)七月十五日

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

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

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

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结欲解,钱缘线。

啖欲饱,花簪面。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

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

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九)中秋

记得当初,向膝下、时时欢笑。

到此际、剖菱剥芡,团圆偏好。

正待月华犹未冷,高堂已虑金风悄。

命小鬟、传语早添衣,频频道。今夜月,依然皎。

今夜冷,凭谁告。念穗帷寂寞,乌鸦飞噪。

欲问冰轮回地底,可能还向慈颜照。

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

形式: 词牌: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