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莺歌

淮南八月尚有莺,关关无异来时声。

东风抬举如篁舌,何事经秋犹未绝。

饥鸾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

形式: 古风

翻译

淮南八月还听见黄莺叫,叫声婉转和来时并无两样。
秋风如同竹笛般吹动,为何这声音直到秋天还未消散。
饥饿的鸾鸟和病弱的仙鹤也能发出鸣叫,但凤凰的歌声又在何处可寻呢?

注释

淮南:指淮南地区,古代行政区划。
莺:黄莺,一种春季常见的小鸟。
关关:形容鸟鸣声。
东风:春风。
如篁舌:比喻秋风吹过的声音像竹子的叶子摩擦声。
何事:为什么。
经秋:经历整个秋天。
饥鸾病鹤:比喻困顿或处境不佳的鸟。
凤鸟:凤凰,象征吉祥和尊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通过对莺鸣声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生命力度的感慨。首句“淮南八月尚有莺”直接点出场景,淮南地区在八月份依旧可以听到莺鸟的叫声,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接下来的“关关无异来时声”则是说这些莺鸣的声音与往昔无异,仿佛时间并未流逝,只是季节变迁。这里的“关关”形容莺鸣之声,如同古代诗人常用以形容鸟鸣之声,显得更加生动。

“东风抬举如篙舌”中,“东风”在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季节风,更有助长万物的意味,而“抬举如篙舌”则是形容莺鸣声仿佛被风儿轻轻托起,如同古代用以挑水的工具——篙,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何事经秋犹未绝”表达了诗人对莺鸣不息的惊讶与赞叹。尽管已经是深秋时节,但是这些小生命依旧在歌唱,它们的生命力度让人敬佩。

最后两句“饥饿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则是在强调哪怕是最脆弱的生物,在极端困境中也能够发出声响,表达了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这里的“凤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贵与自由,但是在这首诗里,却被用来作为对比,凸显出即便是最为平凡的小生物,在困境中也能发出声音,而那高贵的凤鸟却不知在何处,这里的“不听”既有可能指未曾听到,也隐含着一种对自由与高贵生命状态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小生命坚韧生存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度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秋霖二首(其二)

山云百日雨,山水十丈波。

田畴与道路,一夕成江河。

巨石大于瓮,吹转如蓬窠。

夏旱既损麦,秋潦复无禾。

津梁尽倾坏,商贩绝经过。

斗米二百金,吾生将奈何。

安敢比夷齐,愚圣不同科。

应如元鲁山,饿死深山阿。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秋霖二首(其一)

秋霖过百日,岁望终何如。

嘉谷就穗生,茁茁垂青须。

宿麦未入土,大田多泥涂。

河阔不辨马,原高恐生鱼。

时政苟云失,生民亦何辜。

雨若是天泪,天眼应已枯。

形式: 古风

送冯中允之任婺州

东南宦迹多胜游,婺女星下溪山幽。

严陵隐德七里濑,沈约诗名八咏楼。

岸上黍离经故国,湖边木脱正高秋。

承明三入妨贤久,拟觅江乡小郡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冯尊师

前日访潘阆,下马入穷巷。

忽见双笋石,卧向青苔上。

云是冯尊师,秋来留在兹。

今说东南行,问我坚乞诗。

又见宋阁老,亦言师甚好。

欲去天台山,即别长安道。

台阁有群英,赠别瑰与琼。

琤然满怀袖,此事殊为荣。

安用徵吾句,吾道方龃龉。

老为八品官,有山未能去。

束发号男儿,出处贵得宜。

出则学皋夔,独立称帝师。

处则同乔松,决起如冥鸿。

谁能似蚯蚓,蟠屈泥土中。

师行甚可羡,云鹤无羁绊。

为我持此诗,题于桐柏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