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画堂春·晒药》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晒药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细腻的情感。
“茂陵消渴未全瘥”,开篇即以“茂陵”二字点出地点,暗喻药物的功效,暗示主人公因病而需服用药物,但病情尚未完全痊愈。“奁中药裹偏多”,进一步描述了药箱中药品繁多的情景,体现了对健康恢复的期待与努力。
“一丸休认枕边挼,错皱双蛾。”这里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夜晚试图辨认药丸时的专注与紧张,甚至误将药丸揉搓,导致眉头紧皱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晒久频移花影,暄侵小褪香罗。”这两句转而描绘了晾晒药物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户,花影在地面缓缓移动,不仅烘托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同时,“香罗”一词,既指衣物,又暗含香气,象征着药物的疗效与希望。
“窃来休向桂婆娑,伴了姮娥。”最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将药物比作月亮女神嫦娥的伴侣,隐喻药物如同月光般柔和、纯净,能够陪伴人们度过疾病与痛苦的时光。同时,“桂婆娑”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静谧与美好,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整体而言,《画堂春·晒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晒药这一日常生活的片段,更蕴含了对健康、希望与美好的深切向往,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与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