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凤埕八景(其三)西扃虎屿景

耽耽双兽出林形,浮渡湾门内地凭。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

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扃虎屿景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浑与神秘。诗人以“耽耽双兽出林形”开篇,巧妙地将老虎比作林中的猛兽,形象地描绘了它们从密林中走出的威严姿态。接着,“浮渡湾门内地凭”一句,暗示了虎屿的位置,仿佛它在海湾的门户内,静待着潮水的洗礼。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潮水与月光下的虎屿景象。风浪拍打潮头,激起白色的浪花,而当月光照耀海底时,虎屿上的爪牙显得格外明亮,展现出一种既壮丽又神秘的美。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虎屿周围的环境,船只经过时会避开虎屿的尾部,人们也习惯了探索这一区域而不感到惊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最后,“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两句,以虎屿的长啸之声结束全诗,不仅展现了虎屿的威严与力量,也暗示了其深藏不露的神秘性。这里的“食盐声”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虎屿虽强大却并不轻易示人的特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屿及其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8)

黄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凤埕八景(其四)北枕鸿山景

屏帐重重气势鸿,昆崙未上眼眶中。

尧封保障方如扆,禹迹刊随弯似弓。

凤嘴有声羞煮海,壶山没石谩回风。

瀛洲东顾漳南路,北面维藩第一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题凤埕八景(其五)古峰插斗景

卓卓凌云势迫空,孤高不与众峰同。

尖挥风雨魅星外,顶入东南斗柄中。

近视高牙开大纛,远瞻臣阙倚崆峒。

一枝千古斯文笔,留写封章献九重。

形式: 七言律诗

题凤埕八景(其六)碧海连天景

观水东南到海滨,波澜万颂渺无边。

祝融一怒山翻雪,飓母初呈浪拍天。

日落鱼龙腾雾涌,夜沉星斗弄波妍。

五湖纵阔难为水,笑却精衔与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凤埕八景(其七)岗气旋清景

自谪昌黎到海滨,振经消息岳河新。

村希青草休烧火,山咸黄茅不避人。

坤辟民生无夭折,风还海俗有精神。

如今邹鲁中原地,不是当时五岭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