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西扃虎屿景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浑与神秘。诗人以“耽耽双兽出林形”开篇,巧妙地将老虎比作林中的猛兽,形象地描绘了它们从密林中走出的威严姿态。接着,“浮渡湾门内地凭”一句,暗示了虎屿的位置,仿佛它在海湾的门户内,静待着潮水的洗礼。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潮水与月光下的虎屿景象。风浪拍打潮头,激起白色的浪花,而当月光照耀海底时,虎屿上的爪牙显得格外明亮,展现出一种既壮丽又神秘的美。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虎屿周围的环境,船只经过时会避开虎屿的尾部,人们也习惯了探索这一区域而不感到惊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最后,“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两句,以虎屿的长啸之声结束全诗,不仅展现了虎屿的威严与力量,也暗示了其深藏不露的神秘性。这里的“食盐声”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虎屿虽强大却并不轻易示人的特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屿及其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